心跳驟停?家庭急救的關鍵步驟與技巧
01?什么情況下要懷疑心跳驟停?
有時候,家里人突然倒地不醒,讓人一下子就慌了神。其實,心跳驟停來臨時,并不總是像電視劇演得那么明顯。有的人只是在沙發上慢慢沒了反應,一點聲音都不出。
簡單來說,心跳驟停就是心臟忽然沒了跳動——沒有泵血,也就停止了全身供氧。這個瞬間,患者會失去意識,呼吸也會隨著心跳的停擺而停止。
- 拍打肩膀,大聲呼叫,患者完全無反應,考慮心跳驟停。
- 掰開患者嘴巴,貼近鼻口,無氣息感動;或胸口完全不起伏,也極可能是心跳驟停。
- 摸頸動脈跳動,摸不到時更要警惕。
比如,去年,63歲的李先生吃晚飯時突然倒在廚房,妻子呼喚幾聲都沒回應,也沒看到他喘氣。她第一時間打了急救電話。這個小細節,救了李先生一命,也提醒了很多家人——別輕視突然暈倒。
02?時間就是生命:黃金4分鐘有多重要?
心跳驟停后,大腦在缺氧4分鐘左右就開始不可逆損傷,超過10分鐘,救活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急救越早,大腦和身體就越不容易出問題。
反應時間 | 生存率 |
---|---|
1分鐘內 | 高達90% |
4到5分鐘 | 約50% |
10分鐘以上 | <10% |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無數醫學研究驗證的數據。 一項規模較大的日本研究發現,即使120急救車反應再快,平均到場也要10分鐘以上(Kishi et al., 2012)。
- 發現心跳停止,立刻開始胸外按壓,等救護車會錯過最佳時間。
- 現場“路人甲”的及時心肺復蘇,可以將生存率提升2~3倍(Sasson et al., 2010)。
可以看出,親人倒下那一刻的反應速度,比專業設備還重要。
03?學會心肺復蘇(CPR):你也能做的救命動作
其實,心肺復蘇沒有想象中復雜,即便沒有醫學背景,也能學會主要步驟。關鍵是手別抖,動作切實到位。
- 確認環境安全和患者意識,大聲呼喊、拍打,看是否有反應。
- 立即呼叫120,讓旁邊人去拿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盡早啟動專業救援。
- 胸外按壓:
- 雙手疊放,掌根壓在患者兩乳頭連線正中。
- 垂直下壓5-6厘米,頻率100-120次/分鐘。
- 連續按壓30次。
- 人工呼吸:
- 捏住鼻子,嘴對嘴吹2次,每次1秒,看到胸部起伏。
- 如果不敢做人工呼吸,只做胸外按壓也可以。
- 循環操作:持續30:2循環,直到專業急救到場或患者有反應。
- 孩子和成人操作基本一致,但嬰幼兒用兩指按壓,不要用全力。
04?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家庭和公共場所不可缺的救命工具
如果CPR是“人工發動機”,AED就是“重啟按鈕”。心跳驟停的大多數患者,心臟并非完全靜止,而是有不規則顫動(醫學上叫“室顫”)。AED會自動分析心律,并決定是否需要“電擊重啟”。
- 打開AED電源,根據語音提示操作
- 把電極片貼在患者右上胸和左下腋處
- 遠離患者,等待AED自動分析
- 如要除顫,自動發出提示,按下電擊鍵即可
- 繼續胸外按壓,輪流配合AED重復以上步驟
說起來,AED的設計已經做到了“傻瓜式”。插上電極,它就全程語音指導,不會用也敢試。
現在越來越多的社區、地鐵、體育館等地備有AED——有條件的家庭也可以在家配備一臺。
- 普通人能不能用?完全可以 —— 不要擔心“用壞了”或迫切情況下操作失誤,安全機制很完善。
- 兒童可用嗎?專有兒童模式或電極(部分型號可用)
05?家庭急救包:準備好這些,遇事不慌
急救包不光只是創可貼和碘伏。家里常備一套科學的急救箱,遇到突發情況能派上用場。
急救物品 | 用途 | 補充建議 |
---|---|---|
一次性手套 | 保護施救者與患者 | 防止交叉感染 |
口罩/面罩 | 做人工呼吸時用 | 減少直接接觸 |
醫用剪刀 | 剪開衣物 | 清楚快速露出胸部 |
AED除顫器 | 應對心跳驟停 | 有條件時建議配備 |
簡易止血帶、敷料 | 處理常見外傷 | 不僅限于心臟疾病 |
急救說明卡 | 關鍵急救流程和電話 | 小卡片放在明顯處 |
定期檢查急救箱物品完好和有效期。家人可以輪流學習掌握基本急救技能,不用時常備一旁。
- 急救包貼上“120”字樣,緊急時刻一眼找到。
- 老年人家庭,定期練習心肺復蘇模擬。
06?急救后的心理關懷:情感修復也挺重要
有些家庭成員親歷心跳驟停后,即使人救回來了,心理壓力也會很大,有的人甚至會反復自責、“要是反應快點是不是更好”等等。
- 及時和親朋或專業心理人員溝通。
- 允許自己有情緒波動,這是對重大事件的正常反應。
- 家庭成員互相陪伴,分擔壓力更有力量。
- 復盤經過,把遺憾轉化為動力,將急救流程再學一遍。
去年一位72歲的王阿姨經歷家屬突發心跳驟停,術后一直陷入自責。后來,社區組織相關的心理講座和實操訓練,她慢慢釋懷,也愿意告訴其他人“遇到大事時,盡量別一個人扛”。
這說明,不只是技術,情感支持也很關鍵。遇到遺憾,別讓內疚變成包袱,能力所及做到最好,就值得肯定。
引用文獻(APA格式):
- Kishi, Y., Sakamoto, T., Tanabe, T., Okumura, T., & Asai, T. (2012). Factors affecting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utcomes. Resuscitation, 83(8), 997–1002.
- Sasson, C., Rogers, M. A., Dahl, J., & Kellermann, A. L. (2010). Predictors of survival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3(1), 63–81.
- B?ttiger, B. W., & Van Aken, H. (2015). Training citizens in CPR—the ultimate way to save lives? 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32(12), 769–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