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真的了解心肌梗死嗎?
有不少人在家看電視時突然感覺心口不太舒服,可能一開始還以為只是累了或是消化不良,但事實上,有些癥狀背后隱藏著非常棘手的問題。心肌梗死在醫學上常被稱為“心?!保赡芡蝗怀霈F,無聲無息地成為威脅生命健康的“隱形殺手”。
簡單來說,心肌梗死就是心臟某部分的血管被堵住了,導致這部分心肌因為缺血缺氧而受損甚至壞死。這個過程往往發生得很快,有點像城市的主干道突然被阻斷,后果很嚴重。不及時處理,不僅會影響心臟泵血,還可能留下很麻煩的后遺癥。
02 生命的警報:心肌梗死的早期癥狀
- 持續性胸悶或胸痛:不少患者一開始只覺得胸口壓抑、不適,慢慢發展成持續性的疼痛,左胸常見,也可以放射到肩、胳膊甚至下頜。
- 突然氣短:比如在走路、說話時突然感到喘不過氣。
- 冷汗出、心慌:有些人甚至感覺馬上要暈倒,或是突然大汗淋漓。
- 惡心、嘔吐、乏力:有位62歲的阿姨,只是覺得胃不舒服、沒力氣,差點錯以為是胃病。
有意思的是,女性或老年人可以沒有典型胸痛表現,而是只出現明顯的乏力、惡心或心慌,很容易被忽視。碰到這些情況時,不要貿然等待,早點求助專業醫生更安心。
常見表現 | 出現形式 | 容易誤判為 |
---|---|---|
胸悶 | 壓榨感、鈍痛 | 胃部不適、疲勞 |
氣緊 | 突發、與活動無明顯關系 | 呼吸道感染 |
惡心 | 伴隨胸悶、出汗 | 消化不良、胃炎 |
03 急救刀尖:家中自救的幾步關鍵
如果你或身邊人出現前面這些癥狀,不要自己硬扛。第一時間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但也非常關鍵。
- 立即撥打120:不要嘗試自行開車去醫院,也別讓病人走動,靜等專業急救。
- 協助平躺或坐下:讓病人休息,松解衣扣,保持室內通風。
- 安撫情緒:保持冷靜,安慰患者,減少不必要的緊張。
- 可備好病史資料:比如常用藥物、既往病史,方便急救人員后續處理。
- 不要口服藥物(除醫生明確指導外)
有位57歲男性患者,凌晨突發胸痛,由家人正確撥打120,靜坐等待急救,醫生到場后接力處理,從而大大提升了生存機率??梢钥闯觯F場冷靜應對和及時求救是爭取黃金急救時間的關鍵。
04 急救技巧:心肺復蘇與AED如何操作?
如果病人陷入昏迷,甚至沒有呼吸或心跳,心肺復蘇術(CPR)和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就要派上用場了。熟練掌握可以幫人爭取寶貴“黃金四分鐘”。
步驟 | 做法 | 要點小貼士 |
---|---|---|
胸外按壓 | 按于兩乳頭連線中點,力度適中,頻率每分鐘100-120次 | 手臂打直、身體前傾、腕部發力 |
開放氣道 | 仰頭抬頦法 | 動作輕柔,避免拉傷頸部 |
人工呼吸 | 捏鼻、口對口吹氣兩次 | 呼氣要緩慢,別太用力 |
AED使用 | 貼電極片,機器自檢/提示 | 人手勿觸及患者 |
05 醫院急救:從搶救室到病房的那段路
心梗病人進入醫院后,醫生會迅速評估,通常第一步是心電圖檢查,隨后有可能安排溶栓、冠脈造影等操作。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之一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也就是俗稱的“心臟支架”,這就像為堵塞的管道清障加固。
- 藥物治療:包括抗血小板、抗凝、穩定斑塊、減少心肌損傷的藥物。
- 介入治療:通過導管將堵塞部位疏通,嚴重時植入支架。
- 密切監護:進/出ICU、動態監測心電、生命指征。
- 康復管理:早期輕微活動、飲食建議、定期復查。
在醫院階段,病人會特別關注自己的心臟功能恢復情況;其實,此時重要的不是馬上恢復“大運動量”,而是循序漸進,遵循醫囑。
06 預防與康復:如何長期管理心梗風險
心梗過后,生活中哪些做法特別值得推薦?這里單列出日常有益的好習慣,先從飲食入手吧??
食物名稱 | 具體功效 | 食用建議 |
---|---|---|
魚類(如三文魚、鱸魚) | 含豐富Omega-3脂肪酸,有利降血脂及抗炎 | 建議每周2次,清蒸或水煮為主 |
豆類制品 | 植物蛋白,有助保持血管靈活性 | 每日適量替代部分動物蛋白 |
燕麥、小米等粗糧 | 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有益膽固醇平衡 | 每日1-2餐主食可換成粗糧粥 |
深色蔬菜 | 提供豐富維生素和抗氧化物 | 每餐可占蔬菜量1/2 |
- 建議40歲后定期做心臟健康體檢,尤其是家中有類似病史時。
- 做好情緒管理,緩解壓力,充足睡眠也是心臟健康的“保護傘”。
- 有長期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娜巳?,更要遵醫囑規范用藥。
小結
說到底,心肌梗死不是“有病才防”,而是每個人都該學習識別和應對的健康知識。很多人第一步就遲緩了,耽誤了最佳搶救。最好的保護,是了解早期信號,學會急救基礎知識,用規律生活和健康飲食守住心臟的“防線”。當問題出現時,求助專業醫生,才能真正化險為夷。
參考文獻
- Valenzuela, T. D., Roe, D. J., Cretin, S., Spaite, D. W., & Larsen, M. P. (2000). Estimating effectiveness of cardiac arrest interventions: a logistic regression survival model. Circulation, 101(7), 751-758.
- Antman, E. M., Anbe, D. T., Armstrong, P. W., et al. (2004). 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executive summary. Circulation, 110(5), 588-636.
- Yusuf, S., Hawken, S., ?unpuu, S., et al. (2004). 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 (the INTERHEART study):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364(9438), 93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