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除顫:拯救心臟的關鍵時刻
01 什么是電除顫?
大部分人平時可能都不會特意關注心臟急救設備。很多醫院里或公共場所墻邊,安靜地掛著一臺小小的箱子,上面印著"AED"這幾個字母。但真正遇到緊急狀況時,這臺設備能挽救一條生命。
電除顫,就是通過向心臟釋放一股短促的電流,幫助恢復因“亂跳”(比如室顫)變得混亂的心跳節律??梢园阉胂蟪山o卡殼的“心臟發動機”重新點火,讓它恢復有條不紊的跳動。其實,電除顫是心跳驟停時少有的有效急救手段,對應突發心律失常導致的猝死風險,每晚一秒,就是生命的差距。
小貼士??:
- AED是自動體外除顫儀,即便不懂專業知識也能用。
- 只有特定“亂跳”類型的停跳(如室顫),才能用電除顫救命。
02 電除顫的適應癥:哪些情況需要用?
- 1. 心室顫動(室顫)
這是導致猝死最常見的心律失常。患者會突然暈倒,意識喪失,脈搏摸不到。
有位52歲的出租車司機,開車途中突然頭一低就不省人事,旁邊同事馬上找來AED機,現場除顫后及時搶救,后來回憶“要是晚幾分鐘不一定能救回來”。 - 2. 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還跳,但沒有血流,摸不到脈)
常見于心臟病人發作或者手術中。病人會突然失去知覺,大喊沒有反應,呼吸幾乎沒有。 - 3. 少見情況
極少數情況下,某些特殊型的房顫或者術后的異常心律也可能用到,但絕大多數急救情形,AED并不適合所有心臟驟停。所以判斷還是得靠專業醫療團隊。
? 注意:
想用除顫、先判斷人有沒有反應、呼吸、有沒有脈搏,再考慮AED救助。
想用除顫、先判斷人有沒有反應、呼吸、有沒有脈搏,再考慮AED救助。
03 做好準備:確保安全與有效性
- 1. 設備檢查
打開AED時,首先看設備顯示,聽語音提示,確認電極片和電池都有電。
若發現電極過期或電池無電,需更換。 - 2. 電極貼附位置
一片貼在右側鎖骨下胸壁,另一片貼在左側乳頭下腋前線。這樣可以保證電流穿過心臟。如果有大量汗水或胸毛,也要簡單擦干處理,避免影響電流。 - 3. 評估患者狀態
確認病人意識喪失、無呼吸、摸不到脈搏。如果猶豫不決,急救意識比等待更重要,即便操作不完美,也比延誤強。
別忽視: 除顫操作前要說“不要碰患者”,現場人都離開病人至少一步遠,避免誤傷。
04 操作流程:電除顫怎么做?
1 開啟AED
按照語音引導,一步步來。
2 貼好電極片
避免電極脫落或貼反方向。
3 分析心律
AED會自動測心電,等提示。
4 確認安全
大聲提示周圍人遠離。
5 按下放電按鈕
AED有按鍵或自動啟動,等待機器提示。
6 繼續急救
放電后馬不停蹄地進行胸外按壓,等再次分析心律,必要時多次操作。
流程環節 | 具體做法 |
---|---|
啟動設備 | 聽從語音指令 |
貼電極片 | 一左一右、避汗水毛發 |
分析心律 | 不碰病人 |
放電除顫 | 確保周圍人遠離再操作 |
?? 提醒:救命靠AED,但只有撥打急救電話、專業急救團隊及時趕到,才有最大的生還機會。
05 除顫后的監護與護理
除顫不是救治的終點,放完電以后,還得關注患者變化。一些人電擊后很快蘇醒,但也有部分人心跳恢復了,意識卻遲遲沒轉好,甚至出現其他并發癥。
- 密切觀察呼吸和脈搏變化,及時記錄心電。
- 注意有沒有胸痛、皮膚燒傷或者心律不穩定的情況。
常見護理要點 | 操作建議 |
---|---|
心率監測 | 持續心電圖檢查,預防二次心律失常 |
皮膚護理 | 若局部紅腫,及時處理避免感染 |
全身反應觀察 | 有無明顯抽搐或呼吸障礙,及時報告醫生 |
?? 記住:只要電除顫成功,后續護理還需要專業團隊介入,普通人不建議自行處理復雜癥狀。
06 電除顫技術的未來:更智能、更普及?
最近幾年,電除顫技術革新不斷。許多急救設備體積越來越小,有的醫院甚至已經用上了智能AED——能聯網傳送心電信息,或遠程指導操作。未來,或許每個重要公共場所都能像有滅火器一樣標配AED,普通人只需簡單培訓就能快速上手。
新發展 | 實際應用 |
---|---|
智能判別心律 | 減少誤操作風險 |
遠程醫療支持 | 專家實時指導,提升急救成功率 |
更輕便設備 | 適合各種非醫療環境部署 |
- 研究發現,普及AED設備能讓心源性猝死患者在“黃金4分鐘”內獲救的概率提高2-3倍。
其實,對于身邊親友,如果懂得AED怎么用,就等于多了一份心臟健康的保障。
07 關鍵知識速覽
情景 | 操作重點 | 核心提醒 |
---|---|---|
發現人突然暈倒 | 呼叫急救、判斷呼吸脈搏 | 不要慌張,盡快求助 |
AED到場 | 按提示貼電極、啟動、分析心律 | 遠離病人安全操作 |
已電除顫 | 繼續胸外按壓,監測心率變化 | 關注護理,等待專業醫生 |
每個人都可以是“急救人”。只需勇敢一點、冷靜一點。
總結下來,電除顫就像是危急時刻給心臟重置一次,真正投入應用時,往往就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急救。最重要的是不怕動手、不怕出錯,相信設備、相信自己,把安全細節放在首位。每個人都可能在某天面對類似狀況,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識,或許就能成為關鍵的生命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