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子宮內膜癌:關鍵知識與應對指南
經常聽到有人問:“絕經以后突然又出血,是不是就要擔心婦科腫瘤?”實際上,生活中有些變化總讓人摸不著頭腦,特別是年紀上來以后,身體的“信號燈”更容易被誤認為是普通小毛病。子宮內膜癌就是這樣一種“不速之客”,可能悄悄藏身很久才露面。其實只要掌握關鍵知識,警惕幾個典型表現,早發現、早行動,也能大大降低風險。
01 什么是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是一種源自子宮內部黏膜(也就是子宮內膜)的惡性腫瘤,多發生于絕經后女性。簡單來說,當本應規律剝落并排出的內膜細胞開始出現異常、變得難以控制時,這些“失控”的細胞便可能聚集成腫瘤,甚至影響到周圍組織。
雖然子宮內膜癌發病初期并不一定鬧大動靜,但一旦發現異常,還真不能掉以輕心。全球數據顯示,子宮內膜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生殖系統腫瘤之一,尤其隨著女性平均壽命延長,發病例數逐漸上升(see: Crosbie, E.J., et al., "Endometrial cancer", The Lancet, 2014)。
雖然子宮內膜癌發病初期并不一定鬧大動靜,但一旦發現異常,還真不能掉以輕心。全球數據顯示,子宮內膜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生殖系統腫瘤之一,尤其隨著女性平均壽命延長,發病例數逐漸上升(see: Crosbie, E.J., et al., "Endometrial cancer", The Lancet, 2014)。
02 哪些癥狀提示需要及時就醫?
很多朋友一說起“婦科腫瘤”就想象一定是劇烈疼痛或者活動受限,其實子宮內膜癌的早期表現常常不太明顯,有時甚至被誤認為“小毛病”。需要留心的主要有以下幾類信號:
-
1. 經期外或絕經后的出血
尤其是已經閉經的女性,如果又出現陰道流血或粉色分泌物,就要引起重視。比如有位67歲的女性,之前已經絕經多年,突然發現有不明原因的陰道出血,后來被確診為子宮內膜癌,這種例子在門診真的不少。
?? -
2. 持續性下腹或盆腔不適
如果下腹總有說不清楚的墜脹感或隱隱作痛,且持續時間較長,平時吃點止痛藥總是不見好轉,也建議盡早檢查。
?? -
3. 排尿或性生活時疼痛
例如,出現排尿困難、尿頻,或性生活時感覺異常疼痛,這些都屬于“紅燈”信號。
??
03 子宮內膜癌的發病機制是什么?
說起來,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得子宮內膜癌?
歸根結底,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
歸根結底,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
- 激素水平變化:體內雌激素長期偏高,特別是沒有黃體酮的調節時,子宮內膜就會“無約束”地增生。比如長期單純使用雌激素激素替代治療、排卵障礙患者,都屬于高風險群體。
- 年齡和遺傳背景:多數患者在50歲以后發病。家里直系親屬有子宮內膜癌或相關腫瘤(如乳腺癌、卵巢癌)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事實上,類似患者中發現一級親屬有類似病史的情況也不少。
- 代謝與肥胖因素:體重過重、糖尿病,或者有胰島素抵抗的女性,因為脂肪組織可增加雌激素的合成,相當于體內的“激素工廠”開足馬力,無形中加重風險。
- 其他相關疾病:多囊卵巢綜合征、某些遺傳性疾?。ㄈ缌制婢C合征)都會為子宮內膜癌“埋下伏筆”。數據顯示,林奇綜合征女性患此癌概率比普通人群要高得多(Crosbie, E.J., et al., 2014)。
04 如何進行子宮內膜癌的確診?
當身體發出異常信號時,及時找醫生明確診斷是關鍵。醫學上主要依賴以下幾種檢查:
- 陰道超聲:通過探頭觀察子宮內膜厚度,發現是否有局部增厚、異常占位。
- 子宮內膜活檢:簡單來說,就是用細小器械將部分內膜組織取出來,送去病理學分析是否有“異常細胞”。通常門診就可以操作,不需要住院。
- 盆腔檢查及影像學評估:如醫生初步發現可疑,可能安排CT、MRI等,以判斷腫瘤范圍和是否有擴散。
- 其他輔助檢查:如有轉移可能,還可聯合其他抽血和檢查項目。
05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方案與預后如何?
治療要看病情分期、身體狀態和個人需求,沒有統一標準,但大致分以下幾種情況:
-
手術治療:絕大多數早期患者首選全子宮切除,甚至聯合雙側卵巢和輸卵管切除。部分還會加做盆腔淋巴結清掃。
例如,前述67歲的女性在術后1年多出現復發并出現多發轉移,這種情況屬于治療后復發的情形,需要綜合應對。 - 輔助化療和放療:腫瘤擴散或復發后,醫生通常會推薦紫杉醇、卡鉑等聯合化療,并根據具體轉移部位適當配合放療。
- 靶向及支持治療:特殊病理類型或耐藥患者,可嘗試靶向藥物、新一代免疫治療,有些還需定期支持性用藥,如防止化療副作用的輔助藥、抗凝預防血栓等。
06 如何在生活中預防及管理子宮內膜癌?
其實日常做好健康管理,有助于筑起一道“防火墻”,讓子宮內膜癌難以靠近。以下方法溫和實用,每個人都能做到:
當然,不能因為注重預防就疏忽了正視異常信號,如果第一次出現月經之外的陰道流血或不規律下腹癥狀,更要及早檢查,給身體一點安全感。
- ?? 多樣蔬果 + 豐富膳食纖維 + 可選擇菠菜、胡蘿卜、西藍花等,每日保障1-2種深色蔬菜作為晚餐搭配
- ???♀? 規律鍛煉 + 幫助體重控制和改善激素環境 + 建議每周不少于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
- ?? 適量乳制品 + 補充維生素D和鈣,對激素調節有益 + 可以每天早餐喝一杯牛奶或低脂酸奶
- ?? 定期體檢 + 方便早發現異常,及時干預 + 尤其45歲及以上女性,每年建議做盆腔B超、婦科檢查
- ????? 規范就醫 + 有不適及時就診,選擇有婦腫專科的醫療機構為佳 + 如果有家族史,更建議定期隨訪和早篩
當然,不能因為注重預防就疏忽了正視異常信號,如果第一次出現月經之外的陰道流血或不規律下腹癥狀,更要及早檢查,給身體一點安全感。
主要參考文獻
- Crosbie, E. J., Kitson, S. J., McAlpine, J. N., et al. (2014). Endometrial cancer. The Lancet, 387(10023), 1094-1108. (權威綜述,涉及發病機制與統計數據)
-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2018, updated 2023). What are the symptoms of endometrial cancer? Dana-Farber. [鏈接]
- Mayo Clinic. (2024). Endometrial cancer -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