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惡性腫瘤的健康識別與應對
陪父母去醫院體檢,排隊做大腸鏡時,身邊不少叔叔阿姨討論著“腸道健康”這個話題。結腸癌聽起來離生活有點遠,其實,有不少患者確實并沒有特別的感覺,就這樣被腫瘤悄悄“盯上”。今天我們聊一聊,怎樣更早發現結腸惡性腫瘤,以及普通人能為自己和家人做些什么。
01 結腸惡性腫瘤是什么?
結腸惡性腫瘤,也就是常說的結腸癌,是發生在大腸“結腸”部位的癌癥。和很多腫瘤一樣,早期階段不會引起明顯的不適,大多數患者可能只是偶爾覺得肚子有些脹,或者排便與以前不太一樣,反復發作但很快緩解。
說起來,這種病的“隱身”能力讓人很難警覺。一項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結直腸癌是全球癌癥致死的第二大原因,每年影響數百萬家庭(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因此,即便沒有任何癥狀,定期檢查尤其重要。
?? 有一點值得特別關注,結腸惡性腫瘤隨著年齡增長風險上升,50歲以后患病幾率明顯增高。不過現在年輕患者的比例也在慢慢上升,生活方式變化有一定關系。
02 身體會有哪些明顯信號?
- ?? 持續腹痛或不適:和吃壞肚子、短時間腹瀉不同,如果肚子脹痛一直有、總覺得排便不暢,這種癥狀持續存在就要小心。
- ?? 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便秘、腹瀉反復交替,或者大便變得細(像鉛筆樣),不再像以前那樣規律,且持續一段時間,不是偶爾的“水土不服”。
- ?? 大便帶血/黏液:腸道“出血”并不罕見,肛裂或痔瘡也會有類似表現。但如果血液夾雜黏液,顏色深紅甚至發黑,并且反復出現,一定要盡早檢查。
病例啟發: 有位69歲的女士,因大便帶血、腹脹長達數月才就醫。檢查發現已為IV期結腸癌,并有肝轉移。這個例子說明,初期不明顯的癥狀很容易被誤認為“小毛病”,但慢性、反復的異常信號不能拖。
總體來說,任何有上述變化并持續存在時,都不應歸咎于飲食問題或老毛病,最好到正規醫院做一次專業的腸道檢查。
03 為什么會得結腸惡性腫瘤?
如果家族中有人得過結腸癌、腺瘤性息肉或有遺傳病史(如林奇綜合征),后代發病概率會增加。
長期慢性炎癥,例如潰瘍性結腸炎、家族性多發結腸息肉等,容易導致腸道上皮異常生長,進而演變為腫瘤。
大部分結腸癌患者發現時都在50歲以上,老齡化讓異常細胞積累的風險增大。
缺乏運動、肥胖、高熱量和高脂肪飲食、吸煙飲酒等都會增加患病風險(Dai et al., "Dietary patterns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2017)。
現代醫學發現,KRAS等基因突變、修復機制缺陷(如pMMR異常),會讓部分患者更容易發病。這種風險一般需要通過基因檢測明確。
這些因素有時是多方面疊加作用。如果有家族史或腸道疾病史,加上不健康生活習慣,風險會成倍增加,這也是疾病容易被忽視的原因之一。
04 常用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
結腸鏡檢查
??
通過一根細小的鏡子從肛門進入結腸直視腸壁,有異常時可直接活檢。通常是發現結腸癌最直接也最有力的方法。 -
影像學檢查(CT/MRI)
???
用來判斷腫瘤有無轉移以及評估腸道和周圍器官狀態,幫助醫生制定詳細治療方案。 -
分子病理和基因檢測
??
近年發展較快。比如檢測KRAS、HER2等基因突變,可提示預后和選擇個體化治療方案。 -
化驗血常規等
??
檢查有無貧血、炎癥反應、肝腎功能異常,也是日常隨訪的常見項目。
及時、規范的檢查能幫助醫生判斷病情分期,方案選擇及預后判斷也會更加科學。如果家族有類似病史或年滿五十,定期篩查可以讓早期疾病被及時發現。
05 主要的治療手段是什么?
-
外科手術
??
最常用,尤其是早期腫瘤可以切除病灶和周圍組織,部分晚期患者也可以通過手術緩解癥狀或降低腫瘤負擔。
-
化學治療
??
以藥物殺滅異常細胞,尤其對病灶已轉移的患者更常用?;煼桨父鶕總€人的身體狀況和腫瘤類型制定。
-
放療和靶向治療
??
放射線聚焦特定部位減少腫瘤,不適合所有人。對于帶有特殊基因突變(比如KRAS或MSI-H)的患者,有精準的靶向藥可選。
-
免疫治療
???
新興手段,適用于部分免疫相關分型的病例,尤其是錯配修復蛋白缺陷者。
????? 每個人的治療路線都有差異,綜合評估身體狀況、腫瘤分期和基因特征,再由多學科團隊制定個體化方案。對于已經有肝轉移等復雜情況,可能會聯合多種方法綜合管理。
06 平時怎么降低風險、管理健康?
-
定期體檢
?? 50歲以后建議每兩年做一次腸鏡,有家族史或腸道疾病史的應提前開始。體檢項目最好由消化??漆t生定制。 -
均衡飲食
?? 常吃新鮮蔬菜水果(如蘋果、胡蘿卜、西蘭花)、高纖維全谷物(燕麥、糙米)有助于降低結腸癌風險。可以在每日三餐時,各加入一種新鮮蔬果。 -
適當運動
?? 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比如快走、游泳或者騎自行車等。能有效幫助維持體重、促進腸道功能。 -
心理健康管理
?? 長期情緒緊張會影響免疫力,必要時可尋求心理疏導或加入互助小組,與同病友溝通交流。
另外,有明確惡性腫瘤病史的患者,治療和隨訪過程中及時和醫生溝通身體變化,按醫囑調整用藥和生活方式,每一個細節都能優化健康結局。
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痛、便血等持續癥狀,及時到正規醫院消化科或腫瘤科就醫,別等“小問題”變成“大麻煩”。
?? 健康從一點一滴做起,飲食、運動、心態和檢查,缺一不可。很多人以為做一次腸鏡很麻煩,其實提早發現病變反而最省心。
參考資料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olorectal-cancer
- Dai, J., Miller, A. B., & Rohan, T. E. (2017). Dietary patterns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26(3), 201-207.
- Brenner, H., Kloor, M., & Pox, C. P. (2014). Colorectal cancer. The Lancet, 383(9927), 149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