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你該知道的事
一段聊天里,朋友忽然提到最近身體不太舒服,總覺得胸部有點不對勁。她說起身邊有人查出得了乳腺癌,心里開始有點擔心。也許你遇到過類似的話題,又或者家人正好問起乳腺問題。說起來,乳腺癌這件事,確實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多了解一些,不只是女性,家有女性親人的男士也很有必要知道一點基礎知識。下面慢慢聊聊這些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常識”。
01 乳腺癌到底是什么???
簡單來說,乳腺癌就是乳房里的某些細胞變得“不太守規矩”,開始不受控制地分裂,在乳腺組織里形成腫塊。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并治療,這些異常細胞就會像“過馬路”一樣沖出乳腺,跑到腋下淋巴結,甚至是身體其它部位。
其實乳腺癌并不可怕,因為現代醫學手段很多,關鍵在于能不能早一點發現。數據上說,全球女性患癌里,乳腺癌是排在第一的(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不過,男性也并非完全安全,雖然極罕見,但仍有0.5%–1%的乳腺癌會發生在男性身上[1]。
乳腺癌的威脅點在于“會轉移”,當腫瘤擴散到重要器官時才會影響生命。所以,別讓“乳腺癌”這三個字嚇住了你,更重要的是知道它是什么,知道什么時候應該重視,提高自己早期發現的能力,這才是最有用的。
02 哪些信號可能是警告? ??
很多人會問:乳腺癌到底會有哪些癥狀?其實,早期的時候它常像個“安靜的不速之客”,沒什么特別大的動靜。到了一定階段后才會有一些明顯的表現。這里幫大家整理了3種需要提高警惕的變化:
- 摸到乳房有新出現的腫塊:比如洗澡或者換衣服時,手滑到乳房,突然摸到一塊以前沒出現過的硬塊,大部分腫塊無痛,但質地產生變化才是關鍵。如果腫塊是固定不動,或者越來越大,更要留心。
- 乳頭分泌物或出血:如果你發現乳頭有特殊分泌,特別是帶血的液體,或者只有單側乳頭反復出現異常分泌,建議盡快去醫院做一個專業檢查。
- 乳房皮膚或形狀變化:乳房表面出現凹陷、發紅、厚皮、橘皮樣改變,或者形狀大小變得不對稱,都值得注意。有些人的乳頭會突然內陷,或者乳暈皮膚增厚,這些都不是常見的生理變化。
比如,一位50歲的女性患者,平時身體狀況良好,卻因為右乳出現腫塊發現不對勁,就醫后確診為右乳浸潤性導管癌(IIa期),這個例子說明即使平時沒什么特別的健康問題,身體的微小異常變化也要關注。
別忽視! 并不是所有腫塊都是癌癥,但保持警覺、定期自查,有異常變化就早些到醫院檢查,是早發現、早處理的關鍵一步。
03 為什么會得乳腺癌?機理和風險分析
不少人都好奇:乳腺癌為啥那么常見?其實背后的原因還真不少,除了年齡、性別等不可改變的因素外,還有一些生活方式可以影響風險。我們依次來說說。
- 1. 年齡和性別:女性、尤其年齡增長是最主要的風險因素,乳腺癌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數據顯示,40歲以上的女性發病率明顯提高[1]。
- 2. 遺傳因素:家里有過乳腺癌病史的人風險會更高。比如BRCA1、BRCA2這些基因發生變異,就會讓乳腺組織更容易出問題。醫學界發現,帶有這些基因突變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遠遠高于一般人[2]。
- 3. 激素水平影響:雌激素水平長期較高,比如月經初潮早或絕經晚、沒生育或生育較晚,這些因素會增加暴露在高水平雌激素下的總時間。
- 4. 生活方式:醫學研究還發現,體重超標(尤其是絕經后的女性)、喝酒偏多,以及缺乏運動都會增加乳腺癌風險[3]。
- 5. 環境因素:長期暴露于輻射、二手煙以及某些有害化學物質也可能提高風險。雖然大部分乳腺癌發生在沒有明顯危險因素的女性身上,但保持健康生活習慣,無疑有助于減輕風險。
簡單來講,乳腺癌的發生通常是多個因素結合的結果。有一兩個高風險因素也不是說一定會得病,但知道哪些行為或體質容易“中招”很重要,這樣可以及早重視身體小變化。
別恐慌! 醫學界結合長期數據分析,保持健康習慣、定期體檢能夠降低由風險轉為實際發病的概率[1][3]。
04 乳腺癌怎么查出來???
現在乳腺癌的診斷方法挺多,流程其實沒那么復雜。了解每個環節有助于問對問題、選對醫院。下面說說最常見的幾種檢查方式:
- 乳腺X線(鉬靶):用于篩查和初步判斷腫塊性質,能發現還摸不到、看不見的小異常,常見于40歲以上女性體檢項目中。
- 乳腺超聲:主要幫助分辨腫塊是實性還是囊性,適合乳腺致密組織(比如年輕女性)。無創傷、無輻射,檢查過程不痛苦。
- 磁共振成像(MRI):適用于復雜或高風險案例,可顯示更細致結構變化,但不是每個人都需要。
- 組織活檢:最關鍵一步,抽取腫塊部分組織化驗才能百分之百確診,用于分型和個體化治療方案選擇。
- 配套血液和尿液檢查:輔助評估身體總體狀況,監測是否適合手術、化療等后續治療。
- 心電、血氧等生理監測:為后續治療進行風險評估,尤其是用藥過程中要留意身體耐受能力。
檢查完畢后,醫生會根據結果出具診斷書,分清良惡性、分期再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正因為診斷清楚與否關系到后續的選擇,所以發現異常后,選擇資質齊全的醫療機構做詳細檢查最為安心。
05 治療乳腺癌,有哪些常見方式???
乳腺癌的治療手段不只有手術,絕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多種方法聯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具體方式要依據腫瘤類型、分期、分型,個體化選擇。下面幾種是最常見的治療路徑:
- 1. 手術治療:分為“腫瘤切除術”和“乳房切除術”,有時會配合切除淋巴結。輕度病例傾向于保乳手術,腫塊大或分布廣則考慮全乳切除。近年來,前哨淋巴結活檢成為主流,創傷更小[1][4]。
- 2. 放射治療:主要作用是消滅手術后殘留的異常細胞,減少復發風險,常用于保乳手術后,或者腫瘤分期較晚擴散至周邊組織時。
- 3. 化療:其中“新輔助化療”是在手術前讓腫瘤縮小,提高手術成功率,“輔助化療”則是在手術后降低復發概率。激素受體陰性或者三陰性乳腺癌更常用。
- 4. 內分泌(激素)治療:適用于激素受體陽性的乳腺癌,比如雌激素受體(ER)陽性或孕激素受體(PR)陽性患者,通過藥物抑制激素刺激,降低復發風險。
- 5. 靶向治療:如HER2陽性患者會采用特定生物制劑(如曲妥珠單抗),可以精準阻斷信號通路,進一步提升療效。
- 6. 支持治療和護理:比如靜脈輸液、血管內導管護理、心電監測,目的是幫助患者順利度過整個治療周期。
這個治療組合并不是每個人都一模一樣,需要醫生結合個人身體條件、腫瘤分型和分期來靈活調整。很多現代治療手段讓手術變得更加微創,恢復期更快,配合藥物和生理監測,乳腺癌也可以像慢性病一樣管理。
06 日常怎么管理乳腺健康???
很多人一聽到“乳腺癌”,就問“吃什么、怎么做可以預防?”其實這里還真有不少科學驗證有效的小方法,從日常飲食、運動、心理調節都能給乳腺健康加分:
- 定期體檢:對于40歲以上女性,定期做乳腺X線和超聲檢查,有助于發現早期或隱匿的乳腺病灶。
- 多吃深色蔬菜 + 豐富抗氧化劑 + 推薦每天攝入綠葉菜、番茄、胡蘿卜等,搭配橙色、紫色果蔬
- 攝取適量全谷物 + 幫助維持腸道健康 + 早餐可用燕麥、糙米代替部分精制主食
- 豐富優質蛋白 + 增強免疫力 + 雞蛋、魚肉和豆制品可以搭配食用
- 規律運動 + 降低體脂比例 + 建議每周快走兩三次,每次半小時
- 保持樂觀心態 + 心理支持同樣重要 + 適時溝通、遇到壓力學會求助心理咨詢
- 飲食多樣化 + 不同季節輪換攝入各類新鮮蔬果,不用只吃單一食品
要留心!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嚴格照做,但合理搭配飲食、養成運動習慣確實有益,一旦有難以解釋的乳腺癥狀,最好及時就醫而不是拖延。選擇正規醫院的??崎T診,是健康的第一步。
其實,真正科學的乳腺癌預防是一項長期工程,從小細節做起,對全家都是積極正面的影響,不妨和家人一起嘗試。
乳腺癌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有關。知道這些基礎知識,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不慌、不拖、不信謠言。早診早治、科學管理,保持一顆不焦慮的心,對健康最有幫助。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請專業醫生幫忙解讀,有疑問也可以隨時咨詢專業機構。希望你和你的家人都能用得上這些知識,把健康牢牢握在手里。
參考文獻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Breast cancer: Key fact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
- Kuchenbaecker, K. B., et al. (2017). “Risks of breast, ovarian, and contralateral breast cancer for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 carriers.” JAMA, 317(23), 2402–2416.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632504
- Friedenreich, C. M., et al. (2010).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a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ic evidence.” J Nutr, 139(1), 286S–293S. https://academic.oup.com/jn/article/139/1/286S/4670343
- 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 (EBCTCG). (2011). “Effect of radiotherapy after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on 10-year recurrence and 15-year breast cancer death: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or 10,801 women in 17 randomised trials.” The Lancet, 378(9804), 1707–1716.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1)61629-2/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