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氣管阻塞:緊急救助的全攻略
在家人聚會時,孩子突然一陣劇烈咳嗽,接著呼吸變得困難,大家都慌了神。其實,無論在家、幼兒園,還是游樂場,兒童氣管阻塞這種突發情況都可能上演,不少家長一時手足無措。了解應對之道,比慌亂等待救護車更實際,因為關鍵幾分鐘決定安危。
01 為什么會發生氣管阻塞?
兒童不同于成人,氣管更窄,咀嚼吞咽能力還沒完全發育,日常很多看似平常的小動作,就有可能帶來風險。主要常見原因有下面幾類:
具體原因 | 生活中的表現 |
---|---|
異物吸入 | 孩子一邊玩一邊吃花生、糖果等,突然咳嗽或聲音變嘶啞。 |
呼吸道感染 | 冬春季節,小朋友感冒后喉嚨腫脹分泌物多,可能出現間斷性咳嗽。 |
過敏反應 | 接觸某些食物或花粉后,出現輕微呼吸不暢。 |
先天或結構性問題 | 如喉返神經異常,部分寶寶哭起來聲音沙啞,有時會輕度呼吸急促。 |
這些情況大多在短期內反復出現,常常被家長當成小咳嗽,但積少成多時可能釀成大風險。
?? 重要: 如果孩子喜歡邊玩邊吃,需要特別警惕異物吸入的風險。
02 氣管阻塞的緊急警示信號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偶爾咳嗽就安慰自己“沒事”,其實有些信號提示危險正在逼近,千萬別掉以輕心。
- 持續劇烈咳嗽:和日常小咳不同,孩子止不住地咳,甚至咳到沒有聲音,持續1分鐘以上。
- 面色或嘴唇發青:氣體交換變差,身體缺氧,嘴唇、指甲會發紫、發青。
- 呼吸音變弱/安靜:原本有“咻咻”喘息聲,突然變得很安靜,是氣道即將完全堵塞的表現。
- 無法正常講話或發聲:孩子張嘴只能發出微弱嗓音。
- 拍打脖頸、表現驚恐:有種本能性的“扼脖”動作,伴有明顯的不安和恐懼表情。
?? 真實案例: 5歲男孩吃果凍時突然不能說話,臉色發青,家長憑直覺拍背數秒后,果凍被咳出,孩子迅速恢復正常。從中可以看出,留意信號、及時行動能決定結果。
03 急救前應如何準備?
發現氣管阻塞征兆后,著急沒用,動手前這些準備很有必要:
- 保持鎮定:慌亂會讓操作出錯。深呼吸一下,確定自己狀態清醒。
- 評估環境安全:四周要空曠,避免救助時孩子磕碰。
- 立即呼叫幫手:一人操作時,另一人可以撥打急救電話或輔助。
- 清理口腔表面:如果能看到大塊異物且能輕松取出,可用小手指輕輕摳除,但千萬不要盲目下探,避免把異物推得更深。
- 準備必要物品:親手觸控、一把干凈毛巾(以防處理過程孩子嘔吐)。
?? 提醒: 如發現孩子已失去意識,應馬上準備心肺復蘇,不要遲疑。
04 不同年齡急救怎么做?(操作大全)
年齡段 | 推薦急救方法 | 何時尋求專業幫助 |
---|---|---|
1歲以下嬰兒 | 拍背+按胸法 將嬰兒面部朝下趴在前臂上,頭部略低,拍背部中央5次,再翻過來兩指按胸部下半部5次。交替進行,直至異物排出或專業人員到達。 | 若出現意識喪失、心跳呼吸停止,立即 CPR 并呼救。 |
1歲以上兒童 | 海姆立克法(腹部沖擊) 站在孩子腦后,一手拳眼頂住肚臍與肋骨中間,另一手包住拳頭,用力向后上方推壓,連續數次,直到異物咳出。 | 異物未排出或孩子越來越虛弱時,及時撥打急救電話。 |
?? 緊急時刻: 如果手法無效,不要重復過久,及時呼叫120極為關鍵。
?? 補充說明: 恢復意識后,孩子依然需要進一步靜養和評估,避免遺漏其它損傷。
05 日常如何降低氣管阻塞風險?
- 進食時專注:飯前收起玩具,家長陪同用餐,幫助孩子養成專心吃飯的習慣。
- 采用適合年齡的食物形態:對于2歲以內的寶寶,建議將胡蘿卜、蘋果等硬質食物蒸軟、切成細條或小塊。
- 選擇柔軟易咀嚼的健康食材:
- 面條:易咀嚼、入口柔軟,適合嬰幼兒;
- 南瓜泥:纖維豐富又不會造成吞咽困難,有助于幫助腸道健康;
- 雞蛋羹:蛋白質豐富,質地順滑,適合練習吞咽。
- 定期進行家庭急救演練,提升家長自救技能,面對突發才不手忙腳亂。
- 及時就醫:遇到咳嗽帶喘鳴、呼吸反復不暢等,以免遺漏小氣管異物。
??? 日常 Tips: 小件玩具要收好,避免孩子一邊吃一邊玩。注意食品質地,選用易咀嚼、易消化的原材料提升安全性。
06 急救后還要注意些什么?
急救成功只是第一步,后續關注不能少。簡單來說,先別著急“全好了”,還需要做到:
- 就醫復查:急救后到醫院做氣管、肺部檢查,排除小異物殘留或氣道損傷。
- 心理疏導:有的孩子經歷窒息后會表現出對進食或呼吸的恐懼,家長應溫和安撫,避免責備。
- 觀察數日:若出現持續聲音嘶啞、咳血、聲音異常等,預示可能有氣道傷害,務必就醫。
?? 小建議: 做完檢查后不管孩子當時多活潑,也要密切注意短期內飲食和情緒,確保身體恢復完全。
參考文獻
- Foltran, F., Ballali, S., Passali, F. M., et al. (2012). Foreign bodies in the airways: A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pap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76(S1), S12-S19. https://doi.org/10.1016/j.ijporl.2012.02.004
- Tan, H. K., Brown, K., McGill, T., et al. (2000). Airway foreign bodies (FB): A 10-year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56(2), 91-99. https://doi.org/10.1016/S0165-5876(00)00449-8
- Szadkowski, A., Kujawska, L., & Wójtowicz, J. (2019). Choking hazard: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on first aid for caregivers of children. Advances in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28(12), 1733-1738. https://doi.org/10.17219/acem/1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