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瀉:兒童消化科專業視角下的實用指南
孩子突然一天拉好幾次肚子,有時還伴著肚子咕咕叫或者鬧騰,不少家長會猜是吃壞肚子了,其實背后還隱藏著“感染性腹瀉”這一常見的兒童健康問題。簡單來說,感染性腹瀉是由細菌、病毒或者寄生蟲引起的腸道感染,導致頻繁排便,大便多為稀水樣,可能夾雜著其他成分。通常,孩子精神偏差、胃口不佳,偶爾還伴有一點點低熱或者惡心,這時候往往很容易被忽略。
在生活中,感染性腹瀉是兒童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尤其在換季、幼兒園集中、或家庭成員有類似病癥時更需留心。家長們只要細心觀察,便能早早發現苗頭,這樣后續處理會變得更主動、更從容。
- 頻繁水樣腹瀉和嘔吐: 如果孩子每天排便超過5次,大便呈現大量稀水,甚至合并反復嘔吐,身體很容易丟失過多水分,這種狀況別拖延。
- 高熱不退: 發熱持續在39℃以上,甚至一次性高到40℃,無論有沒有畏寒,說明感染已經較重,普通的護理往往效果有限,務必盡快就醫。
- 精神和食欲明顯變差: 孩子變得昏昏沉沉、沒力氣、眼窩凹陷或者懶得吃飯,甚至哭聲變弱,這些都是脫水或者感染加重的信號,需要引起家長警覺。
- 大便中有血絲或黏液: 一旦發現大便開始帶血或有大量黏液(像鼻涕一樣),說明腸道炎癥較重(通常為細菌或原蟲感染),單純家庭觀察很難判斷具體原因,需專業醫生介入。
孩子腹瀉雖然常見,但一旦出現上面這些情況,尤其合并持續高熱或脫水跡象,必須盡快送醫處理。這能幫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縮短病程。
造成感染性腹瀉的“幕后推手”主要是細菌、病毒和寄生蟲。這些病原體通過不潔飲食、臟手、受污染的玩具或水源進入孩子身體,在腸道里迅速繁殖,產生毒素或直接損傷腸壁。就像腸道變成了“臨時施工現場”,正常的水分吸收、消化吸收都被打亂。細菌性腹瀉常見于夏天,比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而病毒性腹瀉更容易在秋冬流行,輪狀病毒和諾如病毒最為常見。(參考:Jiang et al., Prevalence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Rotavirus and Norovirus, 2019,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為什么有些孩子沒事,有些容易反復腹瀉?與孩子的年齡、免疫力、胃腸屏障成熟度有關。嬰幼兒腸道“防御能力”差一點,面對細菌和病毒更容易“投降”,所以腹瀉高發。調查顯示,五歲以內兒童感染性腹瀉發病率明顯高于青少年和成人。(參考:Troeger et al., Glob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diarrhoeal diseases in children, 2018, The Lancet)
生活習慣也很關鍵。比如集體托幼機構更容易發生交叉感染,“病從口入”,而家里常備自來水消毒、飯前勤洗手能夠大大降低發病風險。這說明環境衛生和孩子自身防護能力同樣重要。
許多家長一聽需要檢查,內心多少有點不安,其實兒科醫生判別感染性腹瀉的方法并不復雜。首先會看孩子的表現,比如腹瀉的次數、是否有嘔吐、高熱、便中夾血等。接著,大便化驗會給出不少線索:有無大量白細胞、紅細胞可以初步區分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如果醫生懷疑是細菌性腹瀉,通常還會建議做大便培養,這樣能明確是哪種細菌“作怪”,不過培養結果需要一兩天時間。
血常規檢測可以協助判斷感染的嚴重程度。比如細菌感染時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會升高,而病毒感染則白細胞升高不明顯。遇到血液CRP(C-反應蛋白)升高,往往提示體內炎癥明顯,如1歲女寶寶病例中顯示WBC和CRP值均偏高,就是感染加重的一個信號。(參考:Bielosludtseva et al., Laboratory diagnosis in acute infectious diarrhea in children, 2020,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這些檢查并不會給孩子太大負擔,大部分可以在門診一次完成。對家長來說,只要配合留下大便標本,耐心等候結果,醫生很快就能針對性用藥,別有太多心理負擔。
針對兒童感染性腹瀉,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永遠是第一要務。如果孩子出現持續嘔吐或者已經脫水(如哭不出眼淚、尿量明顯減少、口唇干裂),口服補液鹽或者靜脈補液都是醫生的首選。在兒童消化科,這類治療占了門診腹瀉病例的大頭。
有些家長擔心抗生素副作用,其實大部分輕癥病毒性腹瀉根本不需要抗生素。只有確診為細菌感染(比如大便帶血、白細胞高、培養陽性),才會考慮短程抗生素。合理的對癥治療還包括暫時停用新輔食,維持清淡半流飲食,以及適當補充益生菌幫助腸道恢復。
在門診實際處理里,醫生會根據年齡、脫水程度迅速制定方案,比如:對1歲腹瀉患兒增補維生素B6,維持電解質平衡,定期復查,動態調整用藥。這樣能讓病情盡快轉輕,減少并發癥風險。
最核心的建議:在專科醫生指導下用藥和監測,不要自己隨意給孩子服用止瀉藥或抗生素。每次治療方案都是“量身定做”,家長只需做好家庭護理、按時復診即可。
- 健康飲食: 新鮮水果(如蘋果、香蕉)可以為腸道增加益生元,促進腸道健康。每日適量搭配,有助于腸道環境自我修復。
- 充足水分: 給孩子補充足量白開水,不僅有助于身體代謝,還能提高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推薦小口慢飲,分次補充。
- 規律作息: 幫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習慣,充足睡眠讓免疫系統鞏固“防線”,有益于防御病毒和細菌入侵。
- 飯前便后洗手: 小朋友手上容易沾染看不見的細菌,勤洗手這一步可大大減少感染機會,尤其在飯前及如廁后。
- 疫苗接種: 接種腸道病毒相關疫苗(如輪狀病毒疫苗),已被證實能顯著降低兒童重癥腹瀉風險。(參考:Vesikari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pentavalent human–bovine (WC3) reassortant rotavirus vaccine, 2006,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家庭環境清潔: 每周定期消毒玩具、桌面、餐具,讓孩子遠離病原體滋生的環境,是維護健康的好習慣。
- 及時求助專業醫生: 若出現高燒、脫水、精神差,別猶豫,優先選擇兒科消化??疲瑢I醫生可以給出更針對性的建議和護理。
這些做法簡單易行,是目前經過反復驗證的有效方法。和家里的老人、保姆耐心溝通,幫助孩子養成生活小習慣,比事后“補救”來得更輕松。
- Jiang, X., et al. (2019). Prevalence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Rotavirus and Norovirus.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10, 1867. https://doi.org/10.3389/fmicb.2019.01867
- Troeger, C., et al. (2018). Glob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diarrhoeal diseases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analysis. The Lancet, 391(10145), 1945-1975.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8)31147-0
- Bielosludtseva, K., et al. (2020). Laboratory diagnosis in acute infectious diarrhea in children.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 355. https://doi.org/10.1186/s12879-020-05045-4
- Vesikari, T., et al. (2006).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pentavalent human–bovine (WC3) reassortant rotavirus vaccin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4(1), 23-33. https://doi.org/10.1056/NEJMoa05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