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領域的應用:保障手術安全與患者舒適
有時候,身邊的人一聽說“麻醉”,會下意識感到緊張。醫院手術室外,家屬們常常在走廊里來回踱步,等著醫生和麻醉師帶回好消息。其實,麻醉的存在,正是為了讓手術中的病人安穩度過“不知痛”的那幾個小時,讓醫生能夠全身心投入手術本身。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看似神秘、實則每個人都可能接觸到的話題。
01 麻醉到底在做什么?
說起來,麻醉有點像給身體裝上了“靜音鍵”:在你做手術時,藥物讓你暫時失去對疼痛和手術過程的感知。有人可能覺得這只是“睡一覺”,其實整個過程里,麻醉師一直給你“護航”,讓你在安全和舒適中完成手術。
麻醉的安全性依賴現代藥物和嚴格監護。無論是小小的局麻,還是全身都睡著了的全麻,這些“靜音操作”讓手術變得可控,也幫助減少心理壓力。正因為有麻醉,醫生能夠更專注地修復患者身體里的“小故障”。
02 不同麻醉方式怎么選?
- 全身麻醉:像“睡覺”一樣,讓身體完全沒有知覺。比如一位40歲男性因輸尿管結石接受結石碎石手術,醫生團隊采用全身麻醉,病人全程毫無痛感和回憶。 ??
- 區域麻醉:常見如腰麻、硬膜外麻醉,只“屏蔽”某一塊區域的感覺。生產時的“無痛分娩”就是用得較多的一種,腿部手術也經常用到。
- 局部麻醉:很小的范圍,比如拔牙、縫合小傷口時,直接讓患處失去痛感,人是完全清醒的。
每種類型都有適合的場景,醫生會根據手術部位、病情,以及個體差異來給出建議。患者只需要如實告知既往病史和用藥情況。
03 手術前的準備:哪些事別忽略?
手術前要做的“功課”其實不少,從最基本的禁食時間到系統的麻醉評估,每一步都至關重要。這時,醫生會詳細詢問你的既往病史,比如是否有過敏史、慢性病或心臟問題,甚至家族中有沒有人麻醉過后不舒服過。
實際操作前病人往往需要靜脈輸液,部分藥物提前注射,確保正式麻醉后身體狀態平穩。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40歲男性患者,手術團隊提前評估了他的身體各項指標,確保生命體征穩定,并與患者溝通禁食、晨起服藥等細節,讓麻醉過程順暢不少。
- ???♂? 如實匯報過敏、慢病、吃藥和手術史。
- ??? 遵守禁食時間:通常術前6-8小時不能進食,具體需聽醫生安排。
- ?? 檢查相關化驗、輔助檢查是否完成。
04 手術中到底經歷了什么?
很多人對手術室的一切既好奇又忐忑。實際上,不管是大手術還是小處理,麻醉師都像是“幕后指揮”一樣盯緊各項指標。比如血壓、心率、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等,每分鐘都會被不停監測。
比如前面例子的40歲男性手術期間,記錄了麻醉誘導、手術開始、結束等關鍵點。麻醉師實時調整藥物劑量,一旦出現異常指標(比如血氧波動、出血增多),隨時干預保障安全。有時還會記錄特殊用藥和術中輸液、出血、尿量等。整個過程看似順利,實則每一步都需要緊密配合和快速反應。
05 恢復期里的小問題,哪些是正?,F象?
手術過后,有的人醒來會感到有點迷糊,甚至犯惡心或嗓子干。偶爾會出現身體酸痛或口干舌燥,像剛經歷過長途旅行一樣。其實,這是身體對麻醉藥物自然的反應,也是“喚醒”過程中的正常表現。
醫護人員會在身邊觀察,包括恢復期心率和血壓是否平穩,有無嘔吐或發熱。如果出現劇烈頭痛、胸悶呼吸困難或持續意識模糊,一定要及時和醫生溝通,讓專業人員進一步處理。
- ?? 易困、短時記憶力下降:通常很快恢復。
- ?? 惡心嘔吐、不適感:大多數輕微且可緩解。
- ??? 咽喉不適:可能是插管刺激,少量飲水后慢慢緩解。
06 麻醉背后的健康風險
麻醉總體安全,但畢竟不是“零風險”。現代麻醉藥物和監控技術已經把嚴重風險降到極低,但由于個體體質差異,偶爾也會遇上并發癥。例如有研究顯示,即便是健康成年人,麻醉相關嚴重意外發作率不足萬分之一,但極個別患者會出現過敏反應、呼吸道阻塞,甚至更嚴重的循環功能障礙。
年齡超過65 歲、高血壓、肥胖、呼吸道疾病或有相關家族史的人群,需要特別留心。按既往統計,麻醉意外多數與特殊體質、急癥患者或復雜手術相關,謹慎評估、規范流程是防止風險的最大保障。
?? 科研文獻顯示,圍手術期出現嗜睡、短時記憶力減退等,絕大多數是可逆的。不過,麻醉誘發的嚴重并發癥,如惡性高熱、過敏休克等,罕見但危險。所幸,現代醫院具備早期識別和處理能力,極大降低了風險(參考:Merry AF, 2012)。
07 日常預防:術前術后怎么讓自己更安心?
其實,不論面對怎樣的手術,科學的準備和恢復習慣都能幫助你“減壓”和減少麻醉相關不適。說到底,“健康底子”是關鍵—— 睡眠規律、營養均衡、適量鍛煉,讓你術前術后狀態都更好。
- 乳制品 + 補充蛋白和鈣,有助于體力恢復 + 手術前后每天早晚1杯溫牛奶,促進良好睡眠
- 全谷類主食 + 改善腸胃蠕動,避免便秘 + 術前術后適量選擇燕麥、糙米
- 新鮮水果 + 提供維生素,增強免疫力 + 首選應季水果,每天兩種
- 深色蔬菜 + 補充膳食纖維,輔助消化 + 手術后一周建議多吃
- 適當運動 + 術后早期活動有利于身體恢復 + 循序漸進,遵照醫生指導
- 放松心情 + 術前午休、術后深呼吸練習 + 幫助緩解焦慮,促進康復
遇到任何不適,主動和醫護溝通才是最靠譜的方式。不用過度緊張,但也不能放松要求,讓專業和日常習慣共同行動,才更穩妥。
?? 參考文獻
- Apfelbaum JL, et al. (2013).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eoperative Fasting and the Use of Pharmacologic Agents to Reduce the Risk of Pulmonary Aspiration." Anesthesiology, 118(2): 251-271. ??
- Merry AF, et al. (2012). "Safety and monitoring standards for procedural sedation and analgesia in adults." Anaesthesia, 67(5): 539-549.
- Glenn M. Preminger, MD. "Urinary Stone Disease (Urolithiasis)." Merck Manual, 2025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