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癡呆預防,從這里開始!
01 輕微變化:老年癡呆的真正面目
“媽,你剛剛吃過晚飯怎么又問我一次?”面對這類小遺忘,很多家庭覺得不過是年紀大了。這種小事,其實可能正是老年癡呆的開場白。不少人都以為這只是健忘,卻低估了背后隱藏的持續變化。
據2022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全國約有1500萬人患有不同類型的老年癡呆,隨著人口老齡化,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家里有人出現反復的、偶爾的小忘事、找東西總要翻很久,甚至臨時想不起熟人的名字,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可能是大腦細胞逐漸流失的信號。如果忽視,發展下去不僅個人生活質量會大幅下降,家人的照護壓力也會持續加重。
02 常見類型與典型癥狀 ??
類型 | 早期表現 | 明顯癥狀 |
---|---|---|
阿爾茨海默病 | 偶爾記不清約定、重復問話 | 持續迷路、生活自理困難 |
血管性癡呆 | 注意力慢慢變差 | 情緒易激動、語言障礙 |
路易體癡呆 | 偶見視聽幻覺 | 持續性幻視、動作遲緩 |
還要留心,出現持續語言困難、性格劇變如莫名脾氣暴躁時,很可能不僅僅是“變老”那么簡單。
03 為什么會得老年癡呆?原理解析 ??
老年癡呆不是單一的老化結果,其中涉及多種機理:
- 大腦神經元損傷:像阿爾茨海默病,會出現異常蛋白質在腦內堆積,影響神經細胞信息傳遞,最終導致記憶和思維能力減退。
- 血管問題:血管性癡呆常常因為高血壓、長期腦部供血不足導致。腦血管如“交通要道”堵塞,養分送不上去,大腦部分區域“餓”壞了細胞。
- 高齡和遺傳傾向:年齡越大,風險越高。有家族史的人,發生可能性會成倍增加(Stern, Y., 2012)。
- 慢性疾病影響:糖尿病、高血脂和不規律作息,也會增加腦部的慢性炎癥,讓腦細胞加速損耗。
小心:研究發現,吸煙、長期缺乏運動和極少交際的生活,會讓老年癡呆發生的概率明顯增加(Livingston, G. et al., 2020)。
04 管住嘴,邁開腿:吃對與動對讓大腦更靈活
食物 | 功效 | 怎么吃 |
---|---|---|
三文魚 | 富含ω-3脂肪酸,可支持神經細胞健康 | 每周吃1-2次 |
菠菜 | 富含B族維生素和抗氧化成分,有助抵抗腦部老化 | 炒、燉湯或涼拌均可 |
核桃 | 含有多種健康脂肪及微量元素 | 每天2-3顆,夾在早餐、酸奶里食用 |
- 運動不能少:每周3次30分鐘的快步走、太極或游泳,有助于促進大腦血液循環,保持思維敏捷(Santos-Lozano, A. et al., 2016)。
- 適當補充DHA:深海魚、亞麻籽等食物中的DHA,有助神經發育,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食補為主,偶爾使用正規產品輔助。
05 社交與益智活動:讓大腦“常用常新”
有朋友一起聊天、參與小興趣小組,甚至和家人打牌、聽音樂,這些活動都像為大腦翻新打“補丁”。醫學研究提示,規律參與輕松的社交,以及學習新事物,可以讓腦細胞保持活躍,推遲癡呆的發生進程(Valenzuela, M. J., & Sachdev, P., 2006)。
- 情景訓練: 讀喜歡的書或者嘗試學新語言,哪怕每天10分鐘,所獲益處遠超想象。
- 桌面游戲: 例如圍棋、象棋或者拼圖,不僅鍛煉大腦,一起玩還能增進家庭氣氛。
- 社區活動: 參與志愿服務、興趣班,不要簡單宅在家中,大腦也需要新的“養分”。
06 睡個好覺,學會減壓,對大腦大有好處
好習慣 | 具體做法 | 建議頻率 |
---|---|---|
保持規律睡眠 | 每天盡量同一時間睡覺起床 | 每天 |
午休 | 適當補眠15-30分鐘 | 偶爾 |
放松訓練 | 靜坐冥想/深呼吸訓練,緩解壓力 | 每周2-3次 |
07 家庭與社區:守護每一位長者的健康
家人和社區的支持非常重要。很多老人因為擔心被貼上“癡呆”的標簽,早期癥狀都選擇隱瞞。這時,家人的耐心和包容反而能給他們最大的安全感。
- 共同建立提醒機制: 為忘事的家人準備日歷本、貼紙便簽,有助日常生活有條理。
- 多陪伴,少批評: 發現老人體力、情緒變差時,陪同去正規的大醫院神經科門診初步評估,不要自己嚇自己,也別拖延。
- 小區支持: 建議社區開設益智班、慢病健康講座,老人更愿意主動參與、防止獨處和退縮。
老年癡呆的預防,從家庭的關心、生活的點滴做起。其實,不用太焦慮,生活方式的每一次小小調整,對大腦健康都有好處。碰到身邊人出現持續健忘、能力下降時,陪著他們慢慢調整,也許只是從每天一頓好飯、一次散步、一個溫和的對話開始。
參考文獻
- Stern, Y. (2012). Cognitive reserve in ageing and Alzheimer's disease. The Lancet Neurology, 11(11), 1006-1012. PubMed
- Livingston, G., Huntley, J., Sommerlad, A., Ames, D., Ballard, C., Banerjee, S., et al. (2020).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The Lancet, 396(10248), 413-446. PubMed
- Santos-Lozano, A., Pareja-Galeano, H., Sanchis-Gomar, F., Quindós-Rubial, M., Fiuza-Luces, C., Cristi-Montero, C., et al. (2016). Physical activity and Alzheimer disease: a protective association.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91(8), 999-1020. PubMed
- Valenzuela, M. J., & Sachdev, P. (2006). Brain reserve and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6(4), 441-454.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