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癥:心靈的狂歡與陰影
01 什么是躁狂癥?
在生活中,有些人像突然換了一個頻道,變得異常興奮、精力充沛,說話像機關槍一樣快。躁狂癥說起來并不罕見,它是一種情感障礙,屬于雙相障礙的一種類型。患者會出現情緒明顯高漲、活動量大增等特點。很多人以為“開心點兒”沒什么,但躁狂和普通的好心情不是一回事:這種情緒的高漲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控制不住自己。
躁狂癥常發作于18-30歲人群,但也并非兒童和老年人沒有風險。美國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指出,躁狂相關障礙 lifetime prevalence 達到2.4%(Merikangas et al., 2011)。躁狂期和抑郁期會像蹺蹺板一樣交替,患者在高漲和低落之間反復切換,難以自控。
02 怎樣識別躁狂癥的癥狀?
輕微時,很多信號容易被忽略;可一旦進展,變化就非常明顯。下表簡單梳理了躁狂癥常見癥狀的不同階段表現:
階段 | 常見表現 | 生活示例 |
---|---|---|
早期(輕微、偶爾) | 說話增多,興致提升,睡得少但精神好 | 原本話不多,最近總愛插話、組織聚會 |
發展期(持續、嚴重) | 情緒極度高漲或易怒,自信膨脹,思維跳躍 | 某27歲男性患者短期內不僅開設多家公司,還企圖大筆投資,結果工作和財務狀況一團亂 |
需要留心的是,除了情緒和能量的變化,躁狂發作往往還伴隨社會功能受損,比如對家人或同事造成困擾。
03 躁狂發作會有哪些表現?
真正的躁狂發作更像是對生活的一種“越軌”。不少朋友說,家人原本很穩重,突然卻瘋狂購物、頻繁社交、沖動駕車。有的表現得過于自信,自我評價極高,即使面對明顯的失敗也毫不氣餒。具體來說,常見影響包括:
- 決策失誤:冒險投資、突然辭職、過度消費,常讓人措手不及。
- 關系緊張:與同事或親人的關系因情緒易怒或外向過度而變得緊張。
- 法律或財務問題:例如30歲的王女士在一次躁狂期內簽下數份借款合同,事后后悔不迭。
04 躁狂癥的觸發因素有哪些?
其實,躁狂癥不是憑空出現的。許多研究指出,這類障礙的發病原因并不單一,主要包括遺傳、生活變化、壓力、藥物以及生理問題等。下面用表格做個梳理:
因素類型 | 典型內容 | 說明/數據 |
---|---|---|
遺傳 | 家族中有情感障礙或躁狂史 | 有家族史患病風險約高8倍(Hirschfeld et al., 2003) |
重大壓力事件 | 失業、親人離世、升學/結婚等重大變化 | 短期壓力疊加,突破心理承受閾值 |
藥物/物質影響 | 精神刺激類藥物、酒精、毒品濫用 | 刺激神經遞質紊亂,干擾情緒調節 |
生理因素 | 激素變化、腦部疾病或損傷 | 影響大腦化學物質功能 |
說到底,不同個體的誘發因素不完全相同,對此完全不必過度擔心,但了解“為什么會得病”有助于早期識別和合理應對。
05 生活中的挑戰與影響??
現實中,躁狂癥對個人和家庭帶來不少困擾。比如李先生,原本是銀行白領,發作時對同事大呼小叫、各種項目一擁而上,三個月后幾乎無法完成任務。他的人際關系、職業表現都受到明顯影響,有的人會把診斷當作諱莫如深的小秘密,對前途和自信造成打擊。
有數據顯示,躁狂相關障礙患者的失業率和工作表現不佳的風險明顯高于普通人群(Grande et al., 2016)。而家庭關系,因為情緒和行為波動,也時常處于敏感狀態。如果忽視這些變化,不僅疾病本身會加重,還可能導致抑郁、焦慮等并發癥。
- 社會功能受損 —— 工作效率下降,錯失升職機會
- 家庭關系緊張 —— 經常發生爭吵甚至離異
- 自我傷害風險 —— 嚴重時可能做出傷害行為
06 躁狂癥可以怎么管理和治療?
管理躁狂癥,光靠強忍是行不通的。目前主要有藥物、心理疏導和生活方式管理等辦法。每種方法作用不同,通常需要多管齊下。
方法 | 作用 | 建議人群 |
---|---|---|
藥物治療 | 情緒穩定劑、抗精神病藥物,控制情緒波動 | 中度及以上發作、復發風險高者 |
心理疏導 | 心理支持、認知行為療法,促進自我認知和管理 | 情緒波動易自責、對抗性強者 |
生活節律調整 |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固定鍛煉 | 全部患者,配合藥物 |
- 燕麥粥:有益于情緒平穩,早餐加入堅果搭配食用更好。
- 深色綠葉蔬菜:補充B族維生素,提升神經健康,每日食用為宜。
- 三文魚:富含優質脂肪,對腦健康和情緒有益,每周食用2-3次較合適。
最后的話
躁狂癥像一陣突如其來的強風,既可能帶來短暫的“興奮快感”,也容易席卷生活的秩序。真正需要做的,是發現異常后勇敢面對,早行動、多溝通,合理搭配飲食和作息,有助于情緒穩定。不管是自己還是家人發現類似的信號,都沒必要自責,更不用害怕。早一點關注,早一點管理,這才是幫助健康的最好方式。
文獻引用(APA格式)
- Merikangas, K. R., Jin, R., He, J.-P., et al. (2011).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initiativ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8(3), 241–251.
- Hirschfeld, R. M. A., Calabrese, J. R., Weissman, M. M., et al. (2003). Screening for bipolar disorder in the communit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64(1), 53–59.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