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絞痛:當心臟的信號變得微弱
01 心絞痛是什么?
不少人以為胸口偶爾憋悶只是累了,其實,有時候這些信號背后的含義并不簡單。心絞痛,專業說法是一種因心臟缺血、缺氧引起的疼痛。當心臟需求的血液被“卡住”,它就會用隱約的方式提醒我們。
這種疼痛多出現在冠狀動脈疾病,也就是通常說的“冠心病”之前。簡單來說,心絞痛有點像是心臟的“報警器”,只不過聲音并不總是大到能讓人立即察覺。有研究指出,心絞痛是冠心病人最常見的早期表現之一(Fihn et al., 2012)。
- 輕度心絞痛常常容易被誤認為單純勞累。
- 首次發作年紀多在40歲以后,但年輕人也不能完全掉以輕心。
02 心絞痛的警示信號:怎么識別?
癥狀類型 | 常見表現 | 生活場景舉例 |
---|---|---|
胸部疼痛 | 脹痛或壓迫感,持續幾分鐘 | 例如,一位55歲的男性,快走幾步后胸口發悶,停下之后逐漸緩解。 |
放射性疼痛 | 疼痛擴散至左肩、上臂、下頜 | 有位48歲的女性,情緒激動時胸口隱痛,并覺左臂發麻。 |
伴隨癥狀 | 呼吸急促、出汗、心悸,有時惡心 | 比如周末爬樓梯,突然胸悶、大汗,休息后好轉。 |
03 為什么會發生心絞痛?
說起來,心絞痛背后的“推手”其實挺常見,一部分和日常生活習慣有關,另一部分則是身體狀態本身帶來的結果。
劇烈運動、突然用力時,心臟對氧氣的需求提升,這時候如果血管供血跟不上,就可能觸發心絞痛。
緊張、激動、焦慮時,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加快心跳,加強心臟負擔。
寒冷會使血管收縮,影響供血。冬季心絞痛的發作風險較高。
長時間高脂肪飲食,或經常吸煙,容易加速動脈硬化,間接誘發心絞痛。
比如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系統“老化”會更快。
04 如何確診心絞痛?
診斷心絞痛說難不難,但也絕不是單憑自我感覺。醫生通常會用幾種方法來綜合評估。下面這個表可以快速了解下:
檢查方式 | 主要作用 | 適用場景 |
---|---|---|
心電圖(ECG) | 可初步發現心臟缺血信號 | 癥狀發生時或平時體檢 |
超聲心動圖 | 觀察心臟結構和收縮情況 | 輔助診斷心功能受損情況 |
冠狀動脈造影 | 直觀顯示血管堵塞部位 | 懷疑嚴重阻塞時 |
負荷試驗(運動或藥物) | 誘導供血不足表現 | 癥狀不典型時評估風險 |
05 怎么治療心絞痛?
治療心絞痛的路上,藥物和生活調整往往是兩條并行線。臨床常用的藥物包括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等,這些藥能幫助擴張冠狀動脈,減輕心臟負擔。
除了藥物,調整日常習慣同樣重要。例如,安排合理的運動量、保持規律作息,有助于減少心臟額外負擔。
06 如何預防心絞痛?實用建議來了
預防心絞痛,重點在于幫助血管保持健康。下面是常見正面建議和實操方法,日常照做有助心臟穩穩跳動:
普及方法 | 操作建議 | 健康益處 |
---|---|---|
新鮮蔬菜水果 | 每天1-2種深色蔬菜/水果搭配換著吃 | 提供抗氧化成分,幫助保護血管內皮(Gioscia-Ryan et al., 2020) |
雜糧和堅果 | 主食一部分可用全麥、燕麥替換,堅果每天一小把即可 | 促進脂代謝,減少脂斑形成 |
有氧運動 | 每周3-4次,快走、游泳、騎行等,每次30分鐘左右 | 增強心功能,降低復發幾率(Li et al., 2019) |
規律作息 | 每天盡量保持7~8小時睡眠 | 有助于激素平衡,減緩動脈老化 |
定期體檢 | 40歲以后建議心電圖約2年做一次,有病史者可結合醫生建議縮短間隔 | 早發現,早干預 |
結語
心絞痛其實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準確聽懂心臟發出的信號。如果發現上述癥狀,不妨多一分警覺;平時把健康習慣做得扎實些,心臟才能更安心地“工作”。朋友家人當中如果有人時常說“心里不舒服”,也可以把這些知識講給他們聽。
參考文獻(References)
- Fihn, S. D., Gardin, J. M., Abrams, J., Berra, K., Blankenship, J. C., Dallas, A. P., ... & Williams, S. V. (2012). 2012 ACCF/AHA/ACP/AATS/PCNA/SCAI/STS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60(24), e44-e164.
- Knuuti, J., Wijns, W., Saraste, A., Capodanno, D., Barbato, E., Funck-Brentano, C., ... & Zamorano, J. L. (2020).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41(3), 407-477.
- Gioscia-Ryan, R. A., Battson, M. L., Cuevas, L. M., Eng, J. S., Murphy, M. P., & Zigler, M. C. (2020). Dietary strategies to optimize vascular health: Role of plant-based foods and phytochemicals.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80, 108360.
- Li, J., Siegrist, J., & Burger, H. (2019).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6(11), 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