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了解乳腺癌:癥狀、機制、診斷與治療
01 什么是乳腺癌?
在日常的聊天中,時不時會聽到“乳腺癌”這個詞。比如有位親戚做例行體檢時被意外發現乳房有小結節,大家一時間有些緊張。其實,乳腺癌指的是乳房里原本正常的細胞,突然開始異常增長,形成腫塊。如果這些不正常的細胞長勢很快,還會通過血液或淋巴“跑”到身體別的地方。
絕大多數乳腺癌發生在女性身上,男性患上也不是沒有,但概率極低。乳腺癌最初的位置通常在乳管或乳腺小葉(產奶的部位),一開始可能“安靜無聲”,等到體積變大或者擴散后才真正被覺察到。
02 常見癥狀和身體信號
- ? 乳腺腫塊(最常見):自己摸到乳房里有個硬塊,通常不會疼。但如果持續存在或者慢慢變大,最好別拖著。
- ?? 乳頭分泌物:有些人早期可能會發現乳頭滲出液體,尤其是帶血的情況,不能大意;也有可能只是淡黃色或清亮分泌物。
- ?? 皮膚改變:局部皮膚變紅、發硬、出現凹陷,甚至像桔子皮那樣的小坑。偶爾也會看到皮膚脫屑、增厚。
- ?? 外觀異常:乳房外形和大小突然發生變化,或者一側上提、內陷等,都值得引起重視。
- ?? 乳頭變化:乳頭回縮、形狀變扁、乳頭周圍皮膚變色、潰破也提示要警惕。
實際生活中,比如55歲的林女士,最近體檢時發現右乳有個小結節,無痛感。她最初沒太在意,后來醫生建議做進一步檢查,確診為乳腺癌。這種情況并不罕見,腫塊初期經常沒有不適,但一旦持續、變大或伴有其他變化,切記早點就醫。
另外,如果腋下出現無痛腫塊、身體乏力、骨痛,可能提示乳腺癌已經開始擴散。這類信號出現時通常說明病情已進入比較明顯的階段,不能再猶豫。
03 為什么會得乳腺癌?
很多人關心“乳腺癌到底是怎么來的?”實際上,背后的原因和身體、遺傳、環境、日常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簡單來講:
- 年齡增長:年齡大,尤其50歲之后,患乳腺癌的概率明顯升高。
- 激素影響:雌激素分泌過多或長期使用激素相關藥物,也會增加異常細胞出現的機會。
- 遺傳基因:母親、姐妹等直系親屬中有人曾患乳腺癌,本人的風險會高不少。根據調查,BRCA1、BRCA2等基因突變攜帶者風險更高(Fackenthal & Olopade, 2007)。
- 生活方式:肥胖、經常攝入高熱量食物、缺乏運動、長期飲酒這些習慣,對乳腺健康影響不小。
- 環境因素:比如長期暴露在有害化學物、輻射等環境中,雖然比較少見,但也確實有案例證據。
- 生育史:未生育或初產年齡較晚,患乳腺癌風險略高;而哺乳則會降低這個風險(Collaborative Group on Hormon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2002)。
這里需要小心一個誤區:絕大多數患者之前身體都很健康,沒有任何不良生活習慣或家族史。來自WHO的數據也說明,約有一半的乳腺癌發生在除了性別和年齡外沒有其他明確風險因素的人群里(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04 乳腺癌是怎么檢查出來的?
如果懷疑乳腺有問題,常用的檢查方式有這些步驟:
- ?? 乳腺X光(鉬靶):拍個片子,能夠直觀顯示腫塊、鈣化點等異常。
- ?? 乳腺超聲:用來區分腫塊是實性還是囊性(里面是液體還是細胞團),無痛、無輻射。
- ?? 細針穿刺活檢:用細針取一點可疑組織,送病理科查查究竟是良性還是惡性。
- ?? 病理免疫分型:如果診斷為乳腺癌,醫生一般會進一步檢測腫瘤的激素受體、Her2蛋白,用于指導后續治療。
綜合判斷這些結果,醫生才能最終確認是否是乳腺癌,以及屬于哪種亞型。這一步非常關鍵,對后續的治療方案影響很大。
05 治療乳腺癌有哪些辦法?
乳腺癌的治療方法會根據具體分期、亞型和身體情況來決定,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 手術治療:去除腫瘤組織,部分病人只需要切除腫塊,有的需要切除整個乳房或者部分淋巴結。
- 放射治療:手術后輔助,消滅殘留在局部的異常細胞,降低復發風險。
- 化療:全身用藥,尤其在腫瘤已擴散或者有高危因素時,幫助殺滅體內可能潛伏的腫瘤細胞。
- 內分泌治療:如果腫瘤對激素敏感,藥物可以幫助“切斷”激素信號,達到抑制生長的效果。
- 靶向治療:主要針對那些Her2陽性的乳腺癌,特定藥物“精準打擊”異常蛋白,副作用較小。
以前文提到的林女士為例,她在乳腺外科接受了化療,期間需要住院觀察,同時配合調節營養。這種多學科協作,有助于提高治療安全性和效果。根據數據,早期乳腺癌通過綜合治療,生存率遠高于晚期(DeSantis et al., 2022)。
說起來,每個人的治療體驗都不同。醫師團隊會根據腫瘤的大小、分型、耐受性等多方面因素,為患者設計個性化方案。這種“量身定做”的治療越來越重要。
06 乳腺健康日常管理和預防指南
預防乳腺癌,沒有哪條路100%可靠,但日常生活里的好習慣,確實可以幫忙降低風險。以下方法大家可以參考:
- ?? 多攝入蔬菜水果 + 維生素、膳食纖維豐富,有益乳腺健康 + 建議每天保證5種以上,新鮮搭配,生吃熟食都可以
- ?? 優質蛋白質 + 促進組織修復,增強免疫力 + 建議選擇魚、豆制品、瘦肉,交替食用效果更好
- ???♀? 堅持適量運動 + 運動有助調節激素,控制體重 + 每周至少3次快走、騎車或舞蹈,每次30分鐘以上
- ?? 哺乳 + 分娩后母乳喂養,有助降低媽媽自身乳腺癌風險 + 自然哺乳時間1年以上最為理想
- ?? 定期體檢+自我檢查 + 每年體檢結合乳腺超聲或X線,40歲后建議加做乳腺X線和/或磁共振檢查 + 平時每月自檢乳房,如果有異常及時就醫
很多朋友擔心飲食中“是不是必須戒掉XX才不發病?”,其實過度緊張完全沒必要。保持整體飲食均衡、合理安排作息、情緒放松,幫助身體保持“最佳狀態”就足夠了。
有家族史、高?;驍y帶、乳腺有不明腫塊、反復皮膚改變者,建議提前咨詢專業醫生。
07 結語:早發現,早應對,更安心
乳腺癌不可怕,怕的是忽略身體的小信號。無論是自檢時候發現的一個小硬塊,還是體檢報告上的一點異常,都比我們想象中重要很多。健康管理從了解和重視開始,很多時候一個小舉動,就能帶來安心的未來。如果你發現有類似信號,或者正面臨乳腺健康方面的困惑,不妨早點跟專業醫生聊一聊。愿每一個人都能守護好自己的健康,和家人一起安心面對每一天。
參考資料
- Fackenthal, J. D., & Olopade, O. I. (2007). Breast cancer risk associated with BRCA1 and BRCA2 in diverse populations. Nature Reviews Cancer, 7(12), 937–948. https://doi.org/10.1038/nrc2054
- Collaborative Group on Hormon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2002). Breast cancer and breastfeeding: collaborative re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rom 47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in 30 countries, including 50302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and 96973 women without the disease. Lancet, 360(9328), 187–195.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Breast canc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
- DeSantis, C. E., Ma, J., Gaudet, M. M., Newman, L. A., Miller, K. D., Goding Sauer, A., ... & Jemal, A. (2022). Breast cancer statistics, 2022.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2(6), 524-541. https://doi.org/10.3322/caac.2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