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萬女性被診斷乳腺癌,如何科學應對這一健康威脅???
01 乳腺癌究竟是什么?
想象一下,乳腺就像身體的一家“小工廠”,平時默默進行著日常的運作。乳腺癌,就是這個“小工廠”里的部分細胞開始“叛變”,變得失控且異常地生長,最終可能形成腫塊(醫學上叫腫瘤)。如果沒有及時發現,這些異常細胞有可能通過“工廠”的管道(血管、淋巴)向身體其他部位擴散。
乳腺癌最初通常發生在乳管(即分泌乳汁的通道)或乳腺小葉(產生乳汁的地方),不少情況一開始可能只有很小的病變,不會危及生命。慢慢地,異常細胞侵犯到周圍乳腺組織,才會長成可被觸摸到的腫塊。到了一定階段,這些細胞就像“搬家工人”一樣把癌癥帶到身體其他地方(比如淋巴結、肝臟、骨骼等),這也是乳腺癌危險性最大的地方。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不同地區發病率有差別,但沒有誰能完全避免被“盯上”??。【參考文獻: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reast cancer," 2024】
02 乳腺癌的早期信號有哪些?
乳腺癌早期的癥狀有點“低調”,常常沒那么容易察覺。不過,一些變化還是值得留心的:
- 無痛性腫塊:乳房皮膚下,偶爾可以摸到一個小硬塊,不痛,也沒什么別的感覺,這其實是比較常見的信號。有時洗澡或更衣,無意中摸到了才有警覺。
- 乳腺區輕微增厚:不是明顯的硬塊,摸起來有點不一樣,或者覺得某一塊地方“實了”一點,甚至只是一種朦朧的觸感差異。
- 乳頭或乳暈的細微變化:乳頭顏色變淡、位置略微下陷,或者周圍的皮膚比以前粗糙,都可以是早期信號。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會把這些信號當成“小毛病”而忽略。其實,早發現、早就醫,治療效果往往是最好的,這和能否及時察覺這些輕微變化有很大關系。
其他更明顯的警示(例如持續的乳房疼痛、乳頭有分泌物等)多數出現在病情發展后,會在下文詳細說到。
03 乳腺癌發展后會有哪些癥狀?
- 腫塊變大或持續存在:剛開始可能只是一個小結節,之后慢慢增大,一直不消退。
- 乳房外觀明顯變化:比如乳房形狀或大小變得不對稱,局部皮膚發紅或凹陷,類似橘皮那樣的質感。
- 乳頭異常分泌物:出現血性或者顏色異常的分泌,有時流液量并不多,容易被忽視。
- 持續的乳房或腋下疼痛:隨著腫塊壓迫周圍組織,會有隱隱作痛、抽痛或脹痛,尤其是夜間明顯。
如果出現這些持續或加重的明顯癥狀,說明問題可能已不只是“早期信號”。此時應盡快去專業的乳腺外科或腫瘤??婆挪?。這種時候,拖延只會讓風險加重。
總結過去一項大型回顧分析,乳腺癌的早期癥狀多以腫塊為主,但不典型表現也不容小覷 【Collins, L. C., et al., "Breast cancer: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6】。
04 乳腺癌風險從哪里來?
很多人會關心,究竟是什么因素讓乳腺癌“盯上”自己。實際情況比較復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年齡關系:年齡越大,乳腺細胞“出錯”的機會就越多。40歲以上女性尤其要多加關注,但并不意味著年輕人完全不會患?。≒ubMed: Bray, F.,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8)。
- 家族遺傳:部分人因為基因攜帶某些“特殊信號”(如BRCA1/BRCA2基因突變),天生風險比普通人高出許多。一項統計顯示,約有60%的乳腺癌患者與遺傳和激素因素有關,但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在家族中找到類似病史。
- 雌激素水平:長期雌激素暴露(如初潮早、絕經晚、未哺乳、使用絕經后激素治療等),容易讓乳腺細胞出現“不正常分裂”,成為病變溫床。
- 生活方式:肥胖、飲酒等習慣也會提升乳腺癌發病率。此外,經常熬夜、缺乏鍛煉等因素,會對激素平衡和細胞修復力造成不利影響。但需要說明的是,現實中有不少患者并沒有明顯的高風險行為,僅僅是“碰巧被選中”。
- 環境與輻射:乳腺組織如果暴露在大劑量放射線下,會有一定風險。臨床上也發現過年輕女性因多次接受放療導致乳腺細胞突變。
簡單來說,乳腺癌的發生是多種遺傳、內分泌和環境因素疊加的結果。有些是可以人為干預的,有些則難以避免。所以,別因為“沒有家族史”就不重視,也不要因為查出家族遺傳就過度焦慮。
【參考文獻:Mavaddat, N., et al. "Familial breast cancer: risk prediction and screening,"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9】
05 乳腺癌怎么查?診斷流程介紹
乳腺出現腫塊或其它異常時,查明原因是關鍵。常用的檢查和診斷方法主要包括:
- 乳腺超聲:對于年輕女性和乳腺組織較致密者,超聲能判斷是實性腫塊還是囊液,操作方便又無痛。
- 乳腺X線(鉬靶):用于發現乳腺微小鈣化點,根據圖像分辨良、惡性病變,更適合中老年女性。
- 磁共振成像(MRI):細致評估腫瘤大小、邊界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多為復雜或有家族遺傳高危人群所用。
- 細針穿刺活檢:通過細針采集乳腺組織,在顯微鏡下鑒別細胞性質,是確診乳腺癌的“金標準”。
- 病理分型及基因檢測:對確診為乳腺癌的患者,進一步明確腫瘤分型(如激素受體狀態)和特殊基因(如HER2等),這會直接影響后續治療選擇。
一般來說,女性40歲以后建議每1到2年進行一次乳腺健康檢查。出現上述異常,無論年輕還是年長,最好立刻咨詢專業醫生。
通過規范流程,乳腺癌早期治愈率很高。如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及早啟動全面治療,多數患者可以穩定控制病情?!網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06 乳腺癌主要治療辦法有哪些?
經過科學診斷,乳腺癌的后續治療分為不同階段,方式也不盡相同。主要方法包括:
- 手術治療:對于明確的腫瘤,通常先切除病變組織??蛇x擇單純病灶切除或部分乳腺切除,有時要同時做腋下淋巴結清掃。
- 放射治療:術后為防止癌細胞殘留在本地,醫生會建議使用放射線精準“清掃”乳腺和腋窩局部,大大降低復發概率。
- 化療:用藥物全身殺滅腫瘤細胞,適用于腫瘤分型激進、病灶較大或已擴散的情況。多為靜脈點滴,周期性治療,不同患者反應不同。
- 內分泌(激素)療法:對于激素依賴型的乳腺癌,通過藥物調節雌激素,可有效延緩或阻止癌細胞增殖。
- 靶向治療:部分患者若存在特殊基因表達(如HER2陽性),可采用針對性靶向藥物,極大改善治療前景。
上述治療手段大多會結合使用,核心在于因人而異、個體化設計。比如前文提及那位59歲的男士,手術后采用了日間化療和護理,配合心電圖等檢查,病情獲得了明顯好轉。
世界權威指南強調:只要戰線早、戰術對,大部分乳腺癌都能獲得較好控制【Gradishar, W. J., et al., "NCCN Guidelines? Insights: Breast Cancer,"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22】。
07 如何在生活中科學守護乳腺健康?
想要遠離乳腺癌,“哪些好習慣有幫助”比“遠離什么壞習慣”更值得關注。平時可以這樣做:
- ?? 大豆食品: 富含植物雌激素(比如異黃酮),有助于乳腺細胞健康。推薦每天適量攝取豆腐、豆漿等傳統豆制品。
- ?? 新鮮蔬菜和水果: 富含多種抗氧化物質和維生素,對乳腺“工廠”起到清潔維護的作用,每天建議多種搭配,色彩豐富最好。
- ?? 深海魚類: 含豐富優質蛋白和Omega-3脂肪酸,能幫助修復細胞結構,每周建議吃2-3次魚類食物。
- ?? 定期鍛煉: 規律運動能幫助控制體重、平衡激素水平。例如快走、游泳、跳繩,每周至少150分鐘為宜。
- ??? 保證充足睡眠: 規律作息有利于免疫力恢復,睡不好也會打亂身體激素分泌。
- ????? 定期體檢監測: 建議40歲以上開始定期乳腺健康檢查。如果家族中有乳腺癌史或年輕時曾接受過放療者,也要提前關注。
如果在家中發現乳腺有異常腫塊、皮膚改變或乳頭出血分泌時,先別慌張,最好選擇有乳腺??苹蛉夅t院看診。千萬不要只靠網購妙藥或者坊間偏方拖延,正規醫院的專業建議才是關鍵。
日子過得再忙,也別把身體發出的警告當成小題大做。和家人朋友聊聊這些健康小事,也許就能幫助到身邊人。
參考文獻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Breast cance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
- Collins, L. C., & Schnitt, S. J. (2016). Breast cancer: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59(4): 651-67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621345/
- Mavaddat, N., Antoniou, A. C., Easton, D. F., & Garcia-Closas, M. (2019). Familial breast cancer: risk prediction and screening.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86(5): 405-424.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joim.12928
- 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Siegel, R. L., Torre, L. A., & Jemal, A. (2018).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6): 394-42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207593/
- Gradishar, W. J., Moran, M. S., & Abraham, J. (2022). NCCN Guidelines? Insights: Breast Cancer.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20(6): 691-699. https://jnccn.org/view/journals/jnccn/20/6/article-p691.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