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癌:你必須了解的健康風險與應對方法
01 宮頸癌是什么?
宮頸癌,說得簡單些,就是女性子宮下端——宮頸這個部位長出了異常的惡性細胞。它大多在40歲以上女性中出現,不過現在年輕人發病也越來越多。宮頸癌的“起點”通常比較隱蔽,剛開始只是在細胞層面慢慢變化,這種變化也許一點都不影響生活,甚至讓你毫無察覺。
宮頸癌最常見的原因,是被一種叫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的病毒“盯上”后,長期未處理。HPV感染后,大多數人的身體能自動清除病毒,但有一部分人因為免疫力不足或者其他原因,病毒在體內長期存在,慢慢演變為癌前病變乃至宮頸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數據顯示,接近99%的宮頸癌病例都與HPV有關(Marth et al., 2017)。
02 宮頸癌的早期信號有哪些?
很多女性發現宮頸癌時,往往已經進入明顯階段。其實,前些年也許已經有一些“小信號”在發出提示。只不過,這些信號容易和其他小病小痛混淆,也不會讓你立刻警覺到問題的嚴重性。
- ?? 輕微異常出血:比如偶然發現經期之外有少量血跡。有的人是在同房后、或排便用力后有類似情況,次數不多、量也不多,很像“姨媽錯亂”。
- ?? 持續腹痛或腰酸:下腹部偶爾有隱隱的不適,像是腸胃問題或女性常見的小毛病,但時間拉長卻反復出現。
- ?? 白帶性狀改變:有時會覺得白帶變多,甚至伴有輕微異味,但沒有嚴重感染的感覺,也不影響生活。
說起來,這類癥狀很容易被合理化,比如以為是壓力、婦科炎癥或者上了年紀的“正?,F象”。實際上,一位55歲已婚女性曾因宮頸癌接受手術和放化療,剛開始她只是偶爾白帶增多和輕微異常出血,生活基本不受影響,沒想到幾年后病情才被診斷。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哪怕“小問題”,也別完全掉以輕心。
03 宮頸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什么?
說清楚原因,有助于很多女性更好地保護自己。宮頸癌,并不是突如其來的一場意外,而是不同風險因素疊加的結果。其中,最核心的兇手其實是“高危型”HPV感染。
- ?? 高危型HPV感染:HPV分為很多亞型,其中16型和18型風險最大。持續感染這些類型的HPV,會增加宮頸細胞癌變的可能。
- ?? 性生活相關因素:早期有性生活、伴侶過多或者伴侶有多性伴行為,都會加大HPV暴露的機會。
- ?? 免疫力低下:比如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艾滋病等,使人體清除HPV的能力下降。
- ?? 吸煙:香煙中有害物質可以導致局部免疫能力下降,讓病毒更容易“安家”。
- ?? 遺傳和年齡:科學研究顯示,宮頸癌發病率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尤其40歲以上值得特別注意。不過,家族遺傳的影響相對較?。╓alboomers et al., 1999)。
看到這些因素,很多人會疑惑:“感染了HPV就等于得宮頸癌了嗎?”其實絕大多數HPV感染會被自身體抗力清除。因此,也不用一接觸到HPV就過度慌張,但部分人長期持續感染,才需要引起警惕。專家指出,全球范圍來看,HPV感染和宮頸癌的聯系非常緊密(Arbyn et al., 2020)。
04 如何進行有效的宮頸癌篩查?
很多女性害怕檢查,覺得麻煩或者不好意思,但宮頸癌其實是一種“可篩查、可干預”的腫瘤。只要篩查做得早,后續的治療和預防就有了抓手。下面來聊聊兩種主流篩查方法:
- ?? 巴氏涂片(Pap Smear):主要是采集少量宮頸細胞,通過顯微鏡判斷有沒有異常細胞。整個過程幾分鐘完成,有些像一次常規婦檢。
- ?? HPV檢測:可檢測高危型HPV感染,特別適合30歲以上女性作為篩查補充。如果HPV陽性并合并細胞異常,后續會建議進一步診查(包括陰道鏡等)。
一般建議在有性生活后三年內、或21歲以后開始定期做宮頸癌篩查。40歲以上女性,更應每3年檢查一次(Eifel et al., 2023)。篩查最實用的地方在于,它能提早發現宮頸癌前病變,使95%以上的癌前病變可以早期糾正,最大限度避免真正發展為癌癥。
拿“漏篩”病例舉例:有女性因疏忽錯過了兩三年的篩查,發現時已經有明顯癌變跡象。如果能按時檢查,病情很可能被早一步發現。
05 宮頸癌診斷后的治療選擇有哪些?
宮頸癌被確診以后,該怎么辦?這時候不能慌,也不要一味把希望寄托于某種“神療法”。合理的治療方案,要結合分期、體質、意愿等多方面綜合考慮。
- ?? 手術治療:主要針對早期宮頸癌,包括切除病變組織甚至全子宮。手術范圍和方式依病情決定。
- ?? 放療+化療:適用于中晚期或術后輔助。放療可以“精準打擊”病灶,化療則通過藥物作用于全身可能隱藏的異常細胞。
- ?? 免疫治療:近年來新興療法,如PD-1抑制劑,可以調動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腫瘤細胞。尤其適用于轉移或復發。
每個方案都不是單選題,經常會組合用藥或者多種治療方式聯合應用。例如前文提到的那位55歲中分化鱗癌患者,術后做了放化療,后續又配合免疫治療,控制效果良好。這個例子其實說明,只要按部就班、科學治療,穩定生活并不遙遠(Moore et al., 2019)。
06 如何保持宮頸健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做好日常維護,宮頸癌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具體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 ?? 定期婦科檢查:每三年一次巴氏涂片和HPV聯合檢測,有性生活史的女性尤其重要。
-
??
健康飲食習慣:
- 深綠色蔬菜:如菠菜、西蘭花,富含抗氧化物質,幫助維持細胞穩定,平時盡量和肉類水果搭配食用。
- 新鮮水果:比如藍莓、獼猴桃,維生素C豐富,有助于免疫力提升,早餐后或下午茶加一份,既補能量又護健康。
- 豆制品:如豆腐、豆漿,含有植物雌激素,對女性內分泌有溫和調節作用,每天1-2次替換部分肉類。
- 堅果和魚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有助于整體免疫環境維持,可作為正餐輔食或零食少量食用。
- ?? 接種宮頸癌疫苗:9-45歲的女性都可以考慮接種,能防止主要高危型HPV感染,降低宮頸癌發生風險。模型研究顯示,疫苗普及能顯著壓低發病率(Drolet et al., 2019)。
- ?? 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疲勞,保證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系統發揮平衡作用。
- ?? 有問題及時就醫:發現持續出血、不適、白帶異常等癥狀,最好第一時間去正規的醫院婦科門診查明原因。
其實,防守做得好,宮頸癌多數都止步在早期或癌前階段。日常飲食、檢測和疫苗幾項組合起來,一邊享受美味、一邊悄悄幫你“守護”健康,做法簡單卻很有效。
主要參考文獻
- Marth, C., Landoni, F., Mahner, S., et al. (2017). Cervical cancer: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Annals of Oncology, 28(suppl_4), iv72-iv83.
- Walboomers, J.M. et al. (1999). Human papillomavirus is a necessary cause of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worldwide. The Journal of Pathology, 189(1), 12-19.
- Arbyn, M., Weiderpass, E., Bruni, L., et al. (2020).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ervical cancer in 2018: a worldwide analysis. Lancet Global Health, 8(2), e191–e203.
- Eifel, P. J., Berek, J. S., Markman, M. (2023). Cancer of the cervix uter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 Obstetrics, 133(1), 37–48.
- Moore, K. N., Monk, B. J. (2019). Immunotherapy of cervical cancer: Advan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Current Oncology Reports, 21, 77.
- Drolet, M., Bénard, é., Boily, M. C., et al. (2019). Population-level impact and herd effects 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ation programmes: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394(10197), 49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