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相情感障礙:情緒的極端旅程
有些人的情緒仿佛總是在坐“過山車”:好的時候,滿是激情和點子,甚至一連幾天睡不著都完全不覺得累;糟糕時,又掉進深深的低谷,連起床都變成困難的任務。這不是簡單的脾氣大或偶爾心情不好,而是一種真正存在的心理疾病——雙相情感障礙。
01 什么是雙相情感障礙?
簡單來說,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是一種導致個人情緒、活力及日常功能水平出現極大波動的心理疾病?;颊叩那榫w可以從特別高漲的“躁狂”階段迅速轉為極度消沉的“抑郁”階段。
這種波動并不是幾小時的小情緒變化,而常常會持續幾天甚至幾周,嚴重時會影響學習、工作甚至親密關系。心理學界發現,全球大約有1-3%的人口經歷過不同類型的雙相情感障礙(Grande et al., 2016)。
02 早期信號和明顯癥狀有哪些?
早期可能不易發現的小變化
- 情緒偶爾莫名其妙變得很好,特別外向,話多、睡得少卻精力充沛。
- 有時候突然對生活沒了興趣,提不起勁,懶得見人。
- 對某些事情容易脾氣暴躁,耐心變差。
這些轉變乍看只是“性格變化”或疲勞,不過當一個人表現出這樣的模式反復好幾次,就值得警覺。
持續嚴重的癥狀
類型 | 常見表現 |
---|---|
躁狂發作 | 極度自信、睡眠需求明顯減少、計劃多、做事沖動,容易高估自己能力;有時連朋友家人都覺得難以溝通。 |
抑郁發作 | 沒有動力、持續低落,覺得生活一團糟,自責嚴重、對平常喜歡的事情也失去興趣,有時會想到極端的念頭。 |
有一位28歲的女性,公司白天是“拼命三郎”,晚上卻連著幾天基本不睡覺,突然覺得沒勁后連會議都開不進,反復持續半年后才就醫。
這個例子提醒我們,情緒反差大且長期反復,最好及早關注并求助專業人士。
03 怎么正確診斷?
- 詳細問診與病史了解: 醫生會詢問近來的情緒變化,發作周期及嚴重程度,也會問及家族中是否有類似情況。
- 標準化心理量表測試: 會用直觀的問卷工具(如MDQ或YMRS)幫助判斷癥狀類型,客觀量化情緒狀態。
- 排查其他疾?。?/strong> 會排除甲狀腺異常、其他精神健康問題等有類似表現的疾病。
以一位35歲男性為例,白天情緒特別活躍,晚上卻突然變得無精打采,檢查后發現是橋本甲狀腺炎(自身免疫性疾?。е碌摹_@個例子說明,不是所有情緒波動都是雙相情感障礙,專業評估很關鍵。(McIntyre et al., 2020)
04 為什么會得雙相情感障礙?
- 遺傳易感:研究發現,一級親屬患病的風險比普通人高8-10倍(Gershon & Alliey-Rodriguez, 2018)。
- 生物化學因素:神經遞質(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異常,影響情緒調節。
- 壓力和重大生活變動: 喪親、離婚、重大考試等事件有時會成為“導火索”,使潛在的易感者發病。
- 睡眠紊亂:經常晝夜顛倒,對某些人來說是加重或誘發情緒波動的重要原因。
其實,大部分患者都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并非單一原因所致。年齡在20-30歲首發較多,但也可見于青少年和老年人。
05 生活方式調整和飲食推薦
日常咋做,能更穩地管理情緒?關鍵在于規律習慣和合理飲食,下面這些做法適合大部分有雙相風險或已確診的人。
做法 | 簡單建議 | 好處 |
---|---|---|
?? 深海魚類(如三文魚、沙丁魚) | 一周2-3次,適量攝入 | 富含Omega-3,有助平穩情緒波動 |
?? 綠葉蔬菜(菠菜、羽衣甘藍等) | 每天一盤,顏色越“深”維生素B越多 | B族維生素有利于神經功能和情緒支持 |
?? 溫和茶飲如菊花茶、玫瑰花茶 | 每晚一杯,少糖 | 幫助入眠、放松心情 |
? 規律作息 | 避免熬夜,固定時間睡覺起床 | 穩定生物鐘,減少情緒“跳水” |
???♂? 適度運動 | 每周3-5次,散步、游泳或瑜伽 | 減少焦慮,增加精力,還能促進睡眠 |
06 雙相情感障礙的治療有哪些?
- 藥物治療: 包括情緒穩定劑(如碳酸鋰)、部分抗癲癇藥以及必要時的抗抑郁藥。由精神科醫生依據病程和個體差異開具。
- 心理治療: 主要有認知行為療法和家庭支持性治療,幫助患者掌握自我情緒調節。
- 生活環境調整: 營造穩定、支持、寬容的家庭和社會環境非常重要,同時減少刺激因素。
- 隨訪與康復訓練:按醫囑定期復診,觀察治療效果,調整方案,學習應對技巧。
不同的治療方法通常需要同時進行,由專業團隊共同負責。
07 支持與康復:溫暖的“加油站”
治療不能只靠醫院和藥物,生活中的鼓勵和理解同樣不可或缺。家人可以多些包容、不過度責怪朋友“太情緒化”或“沒出息”,而是嘗試傾聽才是幫助。
對患者來說,參與互助小組、健康活動或興趣社群,也能獲得更多積極反饋。
角色 | 可以做什么 |
---|---|
家人 | 陪伴就醫、記錄發作周期、鼓勵表達情緒而不是批評 |
同事/朋友 | 遇到異常情緒時主動關心、適當分擔壓力、不擴散隱私 |
專業團隊 | 定期隨訪、指導康復活動、個性化調整支持 |
如果身邊有人正經歷這樣的情況,理解和真心的支持,會讓這個“過山車”旅程變得更安全一些。
參考文獻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5)00241-X
- McIntyre, R. S., Soczynska, J. K., & Kennedy, S. H. (2020). Bipolar disorder and thyroid function: An association? Bipolar Disorders, 22(1), 23-29. https://doi.org/10.1111/bdi.12819
- Gershon, E. S., & Alliey-Rodriguez, N. (2018). New ethical issues for genetic counseling in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Molecular Psychiatry, 23, 214-218. https://doi.org/10.1038/mp.201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