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C(又叫抗壞血酸)是人體不能自己合成的營養物,只能靠食物來補充。說到它的作用,可以簡單理解為身體的保護膜——既能防止有害分子損傷細胞,又能幫助修復皮膚、促進膠原蛋白形成。此外,它還影響免疫反應、鐵的吸收以及傷口愈合能力。
醫學研究表明,維生素C在清理體內自由基(有害分子)時好比一塊“保護墊”,讓細胞免受損傷。(Carr & Maggini, 2017)所以,雖然維C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的缺席,確實會讓各項身體防線都變得薄弱。
身體對維生素C的反應其實比較溫和,缺乏初期往往不太明顯。比如,有的人偶爾會覺得身體很累,皮膚有些干,或者偶爾口腔里潰瘍,但很少會直接想到維生素C。
嚴重缺乏的情況下,癥狀會加重:
持續出現皮膚上的小出血點,牙齦長期腫脹或出血,甚至傷口愈合緩慢,出現壞血病的情況。壞血病雖少見,但長時間維生素C攝入過低的人還是有風險的(Hirschmann & Raugi, 1999)。
雖然一般通過日常飲食就能滿足維生素C需求,但對于某些群體來說,風險確實更多。具體來看,有以下幾類人要特別留心:
風險人群 | 風險原因 | 生活場景例子 |
---|---|---|
老年人 | 食欲降低、咀嚼困難、飲食單一 | 爺爺奶奶常用稀飯泡饅頭,很少吃蔬菜水果 |
長期抽煙者 | 煙草中有害物導致消耗量增加 | 老王一天一包煙,喜歡喝酒,各種慢性咳嗽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 需求量升高、攝入量容易不足 | 懷孕的小李媽工作忙,經常顧不上吃水果 |
慢性疾病患者 | 代謝紊亂,吸收利用障礙 | 慢性腎病、吸收不良綜合征等 |
飲食結構單一者 | 水果蔬菜攝入量不足 | 打工族小強常年外賣,幾乎不吃新鮮青菜 |
很多人對這些癥狀并不敏感,總以為小毛病吃點水果就好。不過,真正判斷體內維生素C水平,還是要靠醫學檢測。一般來說,醫生會建議做血液檢測,測量血漿或血清中的維C濃度。
目前檢測采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是較為準確的方法,正常參考值為23-85微摩爾/升。若發現明顯缺乏,醫生會結合癥狀和生活習慣進一步分析(Jacob, 1990)。
確診為缺乏后,補充的方法其實很明確:一方面,從日常食物入手;另一方面,根據缺乏程度,適當使用維生素C補充劑。不過,千萬別盲目亂補,更不能長期大劑量使用,防止帶來腎結石等問題。
補充食物 | 功效亮點 | 參考用法 |
---|---|---|
橙子、柚子 | 新鮮柑橘富含維C,口味好,易吸收 | 每天吃一到兩個橙子,或半個柚子 |
西紅柿、青椒 | 蔬果中維C“明星”,烹調方式多 | 沙拉、燉菜均可,生吃更佳 |
獼猴桃、草莓 | 每100克就能提供豐富維C | 直接食用或做酸奶水果杯 |
綠葉蔬菜(菠菜、油菜等) | 兼具膳食纖維和抗氧化力 | 清炒、涼拌都不錯 |
總的來說,維生素C看似普通,用起來卻很關鍵。其實,平時多關注飲食的豐富,偶爾適當補充即可,少有健康焦慮的必要。如果最近在身體上發現“小毛病”,不妨聯想到是否與營養攝入有關,做一個簡單的調整,有時候身體就能慢慢好轉。有疑問及時找專業人士聊聊,比盲目試偏方更靠譜。畢竟,咱們吃得好了,才有力氣面對生活種種小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