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上呼吸道感染:風險、癥狀與應對
01 什么是上呼吸道感染???
剛踏入冬季,身邊總有人咳嗽、流鼻涕。其實,這些看似“小感冒”很可能就是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主要發生在鼻子、喉嚨、咽部這些部位。它時不時就會造訪,成了生活里的常見“小麻煩”之一。不過,說它小可別不當回事。雖然大多數上呼吸道感染不至于危及生命,卻直接影響生活質量,對體力和免疫力較弱的人群還會帶來連鎖反應。
研究指出,上呼吸道感染是全世界最常見的感染類型,尤其青少年和老人更容易反復“中招”。無論是流感季還是換季時節,它總是不經意間出現(Fendrick, A. M., et al., 2003)。
02 上呼吸道感染:常見的癥狀有哪些???
- 輕微信號: 有時剛開始只是喉嚨有點癢、偶爾咳嗽兩聲,或者鼻子有點堵,很多人不會在意。這些輕微的信號是身體的早期反應,常常在受涼、長時間說話或熬夜后出現。比如有的朋友發現,早起常常鼻塞,喝口熱水就緩解,這也是上呼吸道感染可能的苗頭。
- 明顯癥狀: 如果感染加重,癥狀會更突出。有一位18歲的女性患者,咳嗽、咳痰持續一周,還出現了發熱和畏寒。她最開始自己吃了點止咳藥,但癥狀沒緩解,后來到急診就診,檢查發現扁桃體輕微腫大、咽喉發紅。像這樣持續的咳嗽,明顯的咽痛、發燒,常常是身體免疫系統正和病原體“較勁”的表現。
- 其他典型表現: 還可能出現全身乏力、頭痛、聲音嘶啞,有時甚至會短暫嗓子沙啞。對于身體較弱的人群,可能幾天食欲就明顯下降,需要多關注。
看到這里,如果你或家人出現咳嗽超3天不明顯好轉,或者伴有高熱和咽喉劇烈不適,最好早些就醫,避免掉以輕心。
03 為何容易感染?致病機制剖析??
上呼吸道感染不只是偶然“運氣不好”,其背后有清晰的原因。
- 傳播方式: 最主要的途徑是空氣飛沫,比如說話、咳嗽、打噴嚏時釋放出來的小微粒。無論是在擁擠的公交,還是辦公室內,只要有病毒、細菌附著的飛沫,就有傳播的可能(Monto, A. S., 2002)。而直接接觸,比如摸到污染的門把手、桌面,再揉眼睛或摸鼻子,也很容易中招。
- 主要“元兇”: 多數為病毒,像流感病毒、鼻病毒等。但也有一部分是細菌引起,最常見的就是溶血性鏈球菌。病毒性感染占據絕大多數,所以抗生素對普通“感冒”通常是沒作用的。
- 身體因素: 免疫力是自己的“防線”。熬夜、壓力大、飲食單一、長期待在密閉空間,這些都容易讓我們的身體“掉線”。年幼兒童、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身體防護能力更弱,受感染幾率較高。
- 天氣與環境: 在氣溫下降、環境潮濕以及空氣污染嚴重的時節,病原體在空氣中存活時間更長,這也解釋了“換季感冒”高發的原因。
數據顯示,每年普通人群因上呼吸道感染請假休息的比例可達10%-20%(Heikkinen & J?rvinen, 2003)。這說明它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增加了醫療和社會的負擔,因此不能掉以輕心。
04 上呼吸道感染如何診斷???
很多時候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和其他疾病相似,比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等,所以正確診斷很關鍵。如果僅僅靠自己“猜”,有時難免誤判。
- 臨床評估: 醫生會詢問病史,看癥狀發展了多久、起初表現是什么。
- 體格檢查: 主要是查看鼻腔、咽喉的充血或腫脹情況,有無扁桃體肥大、淋巴結腫大。呼吸音清不清楚、胸部有無異響,也會例行檢查。
- 輔助化驗: 一般輕癥很少用到復雜檢查,如果癥狀重或者有危險信號(如高熱不退、呼吸困難),可能加做血常規、C反應蛋白等,幫助區分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需要咽拭子培養、流感病毒抗原檢測等。
一句話總結,無需恐慌,有癥狀先到醫院看醫生,由專業人員判斷是否需要化驗,避免自己反復用藥而耽誤病情。
05 治療方法:如何科學應對???
針對上呼吸道感染,關鍵是對癥處理和恢復自愈能力。以實際的18歲女性患者為例,自行盲目使用抗生素很常見,但對絕大多數病毒感染沒什么幫助,反而可能帶來抗藥性風險。
- 對癥處理為主: 根據癥狀采取緩解辦法,比如持續咳嗽、咳痰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祛痰和止咳藥,幫助氣道暢通、緩解不適。
- 藥物選擇: 普通病毒感染不建議自行長期用抗生素;而明顯高熱、持續咽痛、呼吸困難等嚴重表現時,醫生會判斷是否有細菌感染的可能。這種情況下,抗生素由醫生開具更安全。如果僅有輕微不適,一般休息、多飲水和飲食調節效果就不錯。
- 特殊關注人群: 年齡偏小、年齡較大或有慢性病的人,一旦出現高熱、劇烈咳嗽或呼吸急促,應盡早到醫院,并實時關注呼吸情況。
對絕大多數感染者來說,短期內癥狀可緩解,并不遺留后遺癥。但濫用藥物和自行加重治療,反而可能帶來副作用或者延誤治療。
06 日常管理與預防辦法??
-
合理飲食,增強免疫力:
日常餐桌上多放些蔬菜和水果,比如橙子(富含維生素C,幫助免疫反應)、菠菜(鐵元素有益紅細胞健康)、南瓜(含β-胡蘿卜素,對黏膜有好處),每樣交替吃一吃就好。 -
充足休息,適度運動:
每天保證7小時以上睡眠,有條件時中午小憩,幫助身體修復。選擇輕緩運動,如散步或瑜伽,也能幫助身體保持活力。 -
科學通風,減少密切接觸:
天氣允許時常開窗換氣,外出人多的地方戴上口罩?;丶液蠹皶r清潔雙手,有條件可用酒精棉球擦拭手機、鑰匙、門把手等常用物品。 -
定期健康體檢:
一年做一次常規體檢,出現高熱、呼吸困難、頑固咳嗽時及時就醫,不要拖延。如果身邊有人感染,盡量減少密切接觸,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身體的“防御墻”足夠堅固。平時習慣調整到位了,就能有效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反復發作。生活中少些壓力,多些營養,每一個小改變都能讓健康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
- Fendrick, A. M., Monto, A. S., Nightengale, B., & Sarnes, M. (2003). The economic burden of non–influenza-related viral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3(4), 487-494.
- Monto, A. S. (2002). Epidemiology of 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12(6A): 4S-12S.
- Heikkinen, T., & J?rvinen, A. (2003). The common cold. The Lancet, 361(9351), 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