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警鐘:十人中就有一人需要了解的健康知識
01 什么是卵巢癌?
有時,家里的長輩突然說最近總覺得肚子不舒服、吃不下飯,但又說不清是哪兒不對。卵巢癌其實就像這樣,總是在不經意間悄悄出現。它是一種發生在女性卵巢里的惡性腫瘤。每年,全球都有大約30萬女性新發病例,聽上去人數不多,可一旦“撞上”,影響卻不小。
說起來,“卵巢”就像女性身體里負責儲存和釋放卵細胞的小倉庫,也是重要的激素工廠。卵巢癌發生后,這個倉庫里的細胞就會變得不正常,形成腫塊,并可能影響身體的正常功能。其實,這種癌癥常常在更年期后女性中被發現,但也可能在更早前出現,年齡不是唯一的標準。有一點值得注意,這種病早期并不容易被察覺,大多數人剛開始并不會有特別明顯的不適。
卵巢癌并不等同于“絕癥”,但早期發現、合理治療會帶來更大的希望。了解它,不僅是關心自己,也是在為家人朋友構筑一道隱形的健康防線。
02 警惕卵巢癌的癥狀有哪些???
很多女性以為卵巢癌一開始會有很大動靜,實際恰恰相反。早期的卵巢癌就像衣服里的一根細線松了,外表看不出太多變化。有幾點現象特別需要關注:
- 腹部脹痛:最常見,但往往只是偶爾、不太明顯的感覺,有的人可能以為是吃多了。
- 食欲減退:有時飯量變小,吃兩口就飽了,或者總覺得肚子被什么東西堵住,卻說不上來哪里不舒服。
- 尿頻或尿急:總是想跑廁所,有時一天比以前多好幾趟,其實是因為卵巢附近的腫塊壓迫了膀胱。
- 腰痛、腰酸:這是部分患者的體會,但這種“小毛病”容易和普通腰肌勞損搞混。
有一位56歲的女性朋友,最初也只是因為腹部時不時有點發脹,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卵巢惡性腫瘤。這個例子說明,平時那些容易被忽視的小不適,有時真值得再多留心一下。
隨著病情進展,癥狀可能變得更明顯,比如持續腹脹、腹部包塊摸得出、體重明顯下降、腹水等。身體出現這些變化時,別猶豫,還是早點找專業醫生檢查最踏實。
03 卵巢癌是怎么發生的?
大多數人都會想,“為什么偏偏會得卵巢癌?”其實,醫學界至今還沒有找到一個完全明確的答案,但有幾種常見原因和機制已經被證明與風險密切相關:
- 遺傳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母親、姐妹、女兒等親屬曾經得過卵巢癌或乳腺癌,患病風險會高出不少。某些基因突變(比如BRCA1、BRCA2)被證明會顯著增加風險。文獻指出,BRCA基因突變會讓女性一生中患卵巢癌的幾率由1%提升到10%-40%不等(Mavaddat et al., 2013)。
- 年齡增長:年紀越大,尤其是絕經后,風險會隨之增加。不過,年輕人也不能完全掉以輕心。
- 激素相關及生育史:沒有生育過或者很晚生育、使用過激素治療、更早開始月經和更晚絕經,這些都與風險升高有關。
- 某些基礎疾?。?/strong>如多囊卵巢綜合征、子宮內膜異位癥等,也被認為是潛在的“幫兇”。
這里想強調一點,風險因素不等于一定會患病。例如,有家族史但一生沒生病的人大有人在。另一方面,有些沒有明顯風險因素的女性也可能得病。最好的方式,是知曉自己的基礎風險,采取適合的生活方式,有疑問主動和醫生溝通。
參考文獻:Mavaddat, N., et al. (2013). Pathology of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s among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 carriers: results from the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ors of Modifiers of BRCA1/2 (CIMBA).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2(5), 842-849.
04 卵巢癌的診斷方法有哪些???
面對不明原因的腹痛或腹脹,很多人不知如何檢查。實際上,現在的醫學手段日益進步,卵巢癌的診斷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臨床上主要有下面幾種檢查方式:
- 婦科超聲檢查:可以通過腹部或者陰道途徑觀察卵巢形態結構。醫生能看到腫塊的大小、性質以及有無其他異常改變。
- 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最常用的是CA125。雖然它不是卵巢癌專有的指標,有些良性病變也能升高,但結合影像檢查,參考價值很大。
- 組織活檢:如果需要進一步明確診斷,醫生可能會建議通過微創方式獲取腫塊組織進行病理切片檢查,這樣可以最終確定是不是惡性腫瘤。
- 基因檢測:對于部分病例(比如有家族史),醫生會建議做BRCA、HRD等基因檢測,為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幫助。
這些檢查結合起來,能讓醫生更早、更準確地判斷問題出在哪里。假如你或家人出現上述異常癥狀,建議直接到正規的三甲醫院婦科就診,由專業醫生評估該不該進一步做這些檢查。
參考資料:Beth Dougherty & Kevin M. Elias, MD. Ovarian cyst vs ovarian cancer: What's the difference?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2023.
05 治療卵巢癌有哪些方案???
一旦被診斷為卵巢癌,很多人會擔心:“是不是沒辦法了?”其實,現代醫學已經能提供比較完整、有效的治療手段。根據病情進展階段,醫生會為每位患者個性化制訂方案,主要包括下列幾種:
- 手術治療:通常是第一步。常見的是卵巢癌根治手術,包括切除腫瘤本體及相應淋巴結,有時需要同時處理子宮及周圍組織。
- 化療:多與手術配合使用。術后常用藥物類型有紫杉醇、鉑類藥物等,通過靜脈輸入殺傷異常細胞?,F代化療方案副作用漸趨可控。
- 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針對部分患者(如有特定基因特征),可以用靶向藥物尋“靶點”,影響腫瘤生長信號,僅針對異常細胞,不明顯損傷正常組織。
- 維持治療:有的患者在基本病灶控制后,還要進行生物制劑等長期維持治療,降低復發概率。
比如前面提到的56歲女性,在首次手術及化療后,出現過一次復發,經過再次手術及系統治療,目前通過生物制劑維持,近一年各項檢查均正常。這也告訴我們,只要配合規范治療,并不是“無路可走”,希望始終存在。
治療期間,醫生或會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進行藥物調整,同時關注身體反應。出現明顯不適(比如惡心、免疫力下降或明顯乏力等),記得及時反饋,讓醫生協助優化調理。
參考文獻:Matulonis, U. A., et al. (2016). Ovarian cancer.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2, 16061.
06 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關注卵巢癌???
很多女性覺得,卵巢癌離自己很遠,其實做好日常防護,每個人都能多一份保障。關鍵在于常規體檢與健康生活方式,這些“正面操作”有助于降低發生風險。
- 定期婦科體檢:40歲以后最好每2年進行一次詳細的婦科檢查,其中包括盆腔B超和腫瘤標志物檢測,能幫助早期發現變化。
- 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多吃蔬菜、水果、粗糧,適當攝入富含抗氧化成分的食物(比如:藍莓、胡蘿卜、番茄),有助于維持身體細胞的活躍和健康。對于經常久坐的辦公室族,每周至少三次中等強度運動(快走、騎自行車等),也能降低身體慢病的相關風險。
- 關注家族病史:如果直系親屬曾經患有卵巢癌或乳腺癌,建議主動與婦科醫生溝通,評估個人風險,有必要時及時做相關基因檢測。
- 心理調節:保持積極心態,壓力太大時可以嘗試適度放松、與朋友聊天或參加興趣活動,也有助于健康。
簡單來講,做好“定期體檢+健康飲食+適度運動+關注家族史”這四項,已經是目前最科學的防護措施。面對異常變化,最好別拖延,及時就醫。對于有婦科基礎疾病的女性,更要規律隨訪,把變化控制在“萌芽期”。
這提醒我們,主動掌握一點醫學常識,不僅能幫自己少走彎路,也能在身邊人遇到問題時給些靠譜建議。
參考文獻:Torre, L.A. et al. (2018). Ovarian cancer statistics, 2018.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4), 284-296.
07 總結與行動建議
日常生活難免有小病小痛,不過,腹部脹痛、進食量下降、尿急等變化偶爾出現不起眼,但如果變得頻繁或者持續,還是要重視。卵巢癌并不難防,只要生活中不忽視一點小癥狀,科學體檢和合理飲食,讓關注成為一種習慣,已經是最靠譜的健康守護策略。
了解卵巢癌,是為自己,也為家人朋友多一份保障。當身邊有人提到不舒服的時候,不妨多關心一句:“要不要去做個檢查?”
醫學知識并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讓我們生活更自在、更安心的底氣。愿每一位女性都擁有被理解和守護的健康力量,遇到變化早行動、不焦慮,也不盲目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