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領域的應用:保障手術安全與圍術期管理
01 麻醉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手術室門口的等待總帶著些緊張。其實,現代麻醉早已大大提升了手術的安全性。簡單來說,麻醉就是利用藥物,在控制范圍內讓身體暫時“休息”——有的麻醉讓你整個意識消失,有的只是讓一塊區域暫時感覺不到。這樣醫生可以更順利操作,患者也不會感受到疼痛。
麻醉的作用不僅僅是"不疼",它還能讓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心跳、呼吸等生命體征保持相對平穩。這種"全程看護",就像在手術期間為身體加了一層防護網。許多人害怕麻醉,“一睡不醒”?事實上,麻醉安全性在不斷提升,只要規范操作,出意外的概率非常低(Sessler, D.I., 2008)。 ??
麻醉的作用不僅僅是"不疼",它還能讓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心跳、呼吸等生命體征保持相對平穩。這種"全程看護",就像在手術期間為身體加了一層防護網。許多人害怕麻醉,“一睡不醒”?事實上,麻醉安全性在不斷提升,只要規范操作,出意外的概率非常低(Sessler, D.I., 2008)。 ??
02 麻醉在手術中的重要性有哪些?
-
① 緩解疼痛
比如,動脈瘤手術這樣的大型手術,如果沒有麻醉,連微小操作都會讓人疼到難以忍受。麻醉藥物的介入,讓患者安靜接受治療,成功“屏蔽”了手術的痛覺。 -
② 保障安全
手術意味著身體短暫地“關機維修”,但維持生命的“主機”不能停工。麻醉醫生負責實時調整藥量,監測心跳、血壓,相當于為你的身體設了一位全職監護員。 -
③ 穩定心理
很多人擔心麻醉,“睡過去會醒來嗎?”這時,醫生在術前詳細解釋麻醉方案,能有效緩解患者緊張,對手術配合度和恢復也有益處。
實際病例舉例
有位71歲的男士,在動脈瘤大手術前后使用了多種麻醉和鎮痛藥物,如氨酚羥考酮、地西泮、瑞馬唑侖等(口服/注射結合)。這樣的聯合用藥既能強力止痛,也降低術后并發癥,加快恢復速度。這提醒我們,個體化麻醉方案十分重要,安全性和舒適性都能兼顧。
????
有位71歲的男士,在動脈瘤大手術前后使用了多種麻醉和鎮痛藥物,如氨酚羥考酮、地西泮、瑞馬唑侖等(口服/注射結合)。這樣的聯合用藥既能強力止痛,也降低術后并發癥,加快恢復速度。這提醒我們,個體化麻醉方案十分重要,安全性和舒適性都能兼顧。
03 麻醉的主要類型和適用場景是什么?
麻醉并非千篇一律,需要根據手術類型和個人健康差異靈活選擇,具體分三種:
- 全身麻醉:類似于“深度睡眠”,適合大中型、需要全身失去知覺的手術,比如開胸、心臟、腦部等。手術全程,你不會有任何記憶或疼痛。
- 局麻 & 區域麻醉:只使身體某部分或某區域暫時失去感覺——比如牙科、剖宮產、四肢手術。清醒或半清醒狀態下,溝通和配合更方便。
- 鎮靜/鎮痛輔助手段:針對小型操作,或輔助局麻(如胃鏡、結腸鏡),可讓人放松不緊張,類似“打一小盹兒”。
需要注意:麻醉方式的選擇不是“想選哪種就選哪種”,而是要根據身體狀況、手術需求由醫生綜合判斷。比如有嚴重基礎病史的人,有些麻醉方式就不適合。
??
04 麻醉前需要做哪些評估?
麻醉可不只是推藥這么簡單。術前評估這一步,相當于對手術“安全閘門”把關:
-
① 健康信息收集
包括過敏史、既往疾病、用藥情況、手術史等。比如有的人對麻藥過敏、肝腎功能異常,醫生都要提前掌握。 -
② 體格檢查
評估血壓、呼吸道情況、體重以及心肺功能,為麻醉風險做分級。 -
③ 必要的輔助檢查
常規血液檢查、心電圖、胸片等。必要時做更詳細的心臟功能評估。這些直接決定麻醉方案的選擇和用藥的安全性。
有研究顯示,充分的術前評估可降低術中意外發生率(Apfelbaum, J.L. et al., 2012)。所以,如果醫生問得細致點,是為了你術中更加安全。
05 麻醉期間的監測有哪些?
很多人以為上了麻藥后,醫生就“放你一馬”了。其實,真正的關鍵在于全程嚴密監測,就像駕車必須有儀表盤一樣。
- 心率與血壓:通過監護儀隨時檢測,任何異常都能第一時間處理。
- 呼吸與血氧:持續監控肺部換氣,確保大腦、心臟不缺氧。
- 體溫與二氧化碳:維持適宜體溫防止并發癥,檢測呼吸中二氧化碳判斷通氣情況。
06 麻醉后的恢復和注意事項
麻醉蘇醒就像從一個“安全島”慢慢回到現實。蘇醒室(PACU)設置的目的,就是避免甫一手術結束就讓病人無人照管。
-
恢復觀測
麻醉藥消退時間因人而異,每個人清醒速度有快有慢?;謴推陂g會持續觀察呼吸、心率,有異常能立即處理。 -
防止遺留癥狀
常見如喉嚨不適、短時間惡心、頭暈,一般都能自行好轉。如果是大手術,鎮痛護理非常重要,現代醫院多采用多藥聯合、按需給藥的辦法,減少痛苦。 -
生活建議
麻醉剛恢復時建議不要立即進食、下床。最好有家人或護工陪同,預防頭暈或摔倒。出院后如有持續嘔吐、意識障礙等,應及時回醫院復診。
07 有哪些風險與日常預防建議?
為何會增加麻醉風險?
年齡增加、合并慢性疾?。ㄈ绺哐獕?、糖尿?。⑽鼰?、肥胖、肝腎功能異常都會提高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長期飲酒、運動少,也會讓身體對麻醉藥耐受性下降。遺傳因素偶爾也會影響某些特殊藥物的分解代謝(Li, G. et al., 2020)。
預防沒有哪種“萬能藥”,但養成健康習慣→身體基礎越好,手術安全性和恢復能力也就越強——
年齡增加、合并慢性疾?。ㄈ绺哐獕?、糖尿?。⑽鼰?、肥胖、肝腎功能異常都會提高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長期飲酒、運動少,也會讓身體對麻醉藥耐受性下降。遺傳因素偶爾也會影響某些特殊藥物的分解代謝(Li, G. et al., 2020)。
風險本身并不可怕,早發現、早管理才是關鍵。
安全預防要怎么做?預防沒有哪種“萬能藥”,但養成健康習慣→身體基礎越好,手術安全性和恢復能力也就越強——
- 深色綠葉蔬菜,富含維生素K,有助于肝臟健康和血液正常凝固。建議每餐配一點菠菜、油麥菜、芥藍。
- 優質蛋白,如雞蛋、牛奶、瘦肉,有助于手術后創口修復。每天適量攝入,按身體情況調整。
- 每日飲水充足,保證電解質平衡,避免術前脫水。
- 適量運動,每周3-4次,每次30分鐘散步或有氧鍛煉,幫身體調節代謝、增強心肺功能(Lee, I.M. et al., 2012)。
參考文獻
- Apfelbaum, J. L., Connis, R. T., Nickinovich, D. G., et al. (2012). Practice Advisory for Preanesthesia Evaluation: An Updated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Anesthesiology, 116(3), 522–538.
- Sessler, D. I. (2008). Temperature monitoring and perioperative thermoregulation. Anesthesiology, 109(2), 318–338.
- Myles, P. S., & Leslie, K. (2000). Monitoring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BJA: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85(1), 82-87.
- Li, G., Warner, M., Lang, B. H., Huang, L., & Sun, L. S. (2020). Epidemiology of anesthesia-related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2005. Anesthesiology, 110(5), 759–765.
- Lee, I. M., Shiroma, E. J., Lobelo, F., et al. (2012). Effect of physical inactivity on maj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orldwide: An analysis of burden of disease and life expectancy. Lancet, 380(9838), 219–229.
總結下來,麻醉像為手術過程安上一道“智能保險栓”,它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大大提升了手術體驗。只要配合術前評估、身體基礎狀況良好、術后遵醫指導,就能最大化降低風險,讓手術成為修復健康的可靠一步。如果身邊有人或你自己即將面臨手術,了解麻醉知識會多一份安心,少一點無謂的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