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心臟感染的面紗:深入了解感染性心內膜炎
01 你聽過心臟會“感染”嗎?
有的人以為心臟只會有高血壓、心梗這些“大毛病”,其實心臟也會中招“感染”這種不速之客。比如體檢時發現心雜音、本來沒什么大病卻總發燒,很多人沒往心臟感染上想。其實,感染性心內膜炎雖然少見,但一旦發生危害不小,越早識別、處理越好。
簡單來講,感染性心內膜炎就是病菌鉆進心臟內部“安家”,導致心臟上的薄膜(心內膜)及里面的瓣膜受到破壞。這樣聽可能有些遙遠,但如果咱們身邊有人長期反復低燒、突然乏力、甚至皮膚偶爾出些小點點時,就要提防是不是和心臟感染有關了。
02 這些情況,心臟感染風險高
- 1. 身體有“入口”讓細菌進來
生活中牙齒有時候出血,皮膚有創口,或者拔牙、口腔清潔不徹底時,細菌很容易隨血液流到心臟。
TIP:有一位46歲的男性,洗牙后幾天反復發燒、心慌,后來檢查發現是感染性心內膜炎,就是牙齦創口讓細菌進了血。 - 2. 心臟本身有點“故障”
比如有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瓣膜病、人工心臟瓣膜的人,這些部位本來就不太光滑,細菌更容易“粘住”上去。 - 3. 長期使用靜脈導管
比如尿毒癥患者需要長期透析、重癥病人搶救時插管,導管如果沒有好好消毒,就是給細菌架了一條進心臟的“高速路”。 - 4. 某些慢性病加重風險
比如糖尿病患者,免疫系統不太強,身體自我防護能力弱,細菌更容易趁虛而入。 - 5. 年齡影響
老年人感染性心內膜炎風險高一些。調查顯示,6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明顯上升,和免疫力有關。
健康影響:
一旦細菌在心臟瓣膜處“落戶”,會直接損傷瓣膜,讓心臟功能變差。嚴重者甚至引發中風、心力衰竭、全身膿毒癥,非常兇險。所以,發現風險因素后,主動關注相關癥狀特別重要。
一旦細菌在心臟瓣膜處“落戶”,會直接損傷瓣膜,讓心臟功能變差。嚴重者甚至引發中風、心力衰竭、全身膿毒癥,非常兇險。所以,發現風險因素后,主動關注相關癥狀特別重要。
03 早期信號不明顯,別被忽略了
輕微變化有哪些?
| 生活例子
|
其實,這類癥狀往往沒什么特殊,但如果不重視,病情會逐步加重。注意身體的小變化,本身就是為健康“設個關卡”。
04 明顯信號出現,這些情況要小心 ??
- 持續發熱:體溫反復升高,一般降不下來,容易伴有夜間盜汗。
- 心悸、氣短:活動后容易心慌、喘不上氣,甚至爬樓梯都覺得吃力。
- 心部雜音加重:本來有心臟雜音,后期變明顯。
- 皮膚小紅點:手指、腳趾末端和口腔、眼結膜等部位出現小出血點。
比如有一位63歲的女士,近期發熱不退、氣短嚴重,檢查發現心臟雜音變大,后來確診為感染性心內膜炎。這提醒咱們,明顯信號一旦出現,不要拖延,一定要及時檢查。
05 如何揭開“隱匿感染”的真相???
常用檢查方法
醫生會根據癥狀與體征選擇合適的項目,確診后再根據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 TIPS:
|
06 治療方法:怎么“打敗”心臟感染???
- 抗生素治療
絕大部分患者都需要靜脈輸注抗生素,時間大多在4-6周。有的病人根據病原菌類型會更換不同的抗生素。 - 外科手術
有些病人瓣膜損害重,需要手術修復或更換瓣膜。比如出現心功能惡化、瓣膜穿孔時,單純藥物控制就不夠用了。 - 個性化管理
如果合并腎臟、腦部等并發癥,可能需要多學科聯合干預,針對每個人不同的情況安排具體治療細節。
治療期間需要住院觀察,有時還要定期復查血液及心臟超聲,目的是第一時間調整方案,把感染控制在最小范圍。
07 保護心臟,“這幾點”幫得上忙 ??
說起來,雖然感染性心內膜炎本身不太常見,但從日常做起確實能大大降低發病風險。具體建議如下:
1. 注意口腔清潔
推薦:每天2次認真刷牙,飯后漱口,定期牙科檢查。尤其人工瓣膜、先天心臟病人群,每半年去口腔科查一次。
2. 均衡飲食
蔬菜類 | 維生素、纖維豐富 幫助提升抵抗力 |
優質蛋白 | 比如雞蛋、魚、豆腐 有助身體修復 |
堅果水果 | 補充微量元素 有益整體健康 |
建議每餐都有蔬菜,主食不過量,一周安排3-4次魚或豆制品。
3. 定期健康體檢
40歲以后每2年做一次心臟功能和超聲檢查。有過心臟病史、人工瓣膜、免疫力差人群建議每年復查。
出現下列情況最好及時就醫:
- 近期持續發燒,找不到明確原因
- 新近出現不明原因的心慌、氣短、皮膚瘀點
- 手術、更換瓣膜治療后心臟癥狀突變
選擇正規醫院心血管內科就診,會獲得更專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