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年輕人也會得輸尿管結石?——探秘這位35歲患者的病情
很多人認為輸尿管結石是老年人才會得的病,但其實,它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段。今天,我們要探討一位35歲男性患者的診療過程,他因輸尿管結石接受了手術治療。這讓我們重新審視輸尿管結石的成因、癥狀、治療方法以及預防措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1年的數據顯示,泌尿系統結石的全球發病率大約為10%,且男性患者的發病率高于女性[1]。近年來,年輕人患輸尿管結石的比例逐漸增加,這可能與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有直接關系。
輸尿管結石:什么情況顯示出了問題?
輸尿管結石是指結石在輸尿管內形成和停留,導致輸尿管部分甚至完全阻塞,造成腎積水、腎功能損害以及明顯的疼痛。我們來分析這位35歲男性患者的情況,他因無法忍受的疼痛住院并接受了插管全麻下的輸尿管軟鏡鈥激光碎石術。
結石在輸尿管內移動或停留時會刮傷輸尿管內壁,導致劇烈疼痛。疼痛通常從側腹部傳播到下腹部,并伴隨惡心、嘔吐、血尿等癥狀。在該患者的病例中,他的疼痛已經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必須通過手術來處理結石問題。
輸尿管結石:它的危害有多大?
輸尿管結石不僅引發劇烈疼痛,若不及時治療,還可能造成諸多并發癥,如腎積水、腎功能不全甚至腎衰竭[2]。一項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研究表明,長期存在的結石會導致永久性的腎功能損傷[3]。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
而且,輸尿管結石還可能導致泌尿系統感染,若感染進一步擴散,甚至有發生敗血癥的生命危險。據《中國泌尿外科學》介紹,嚴重情況下,輸尿管結石還可能穿破輸尿管壁,導致尿液外漏,引發腹膜炎等致命并發癥[4]。
輸尿管結石的治療方法:從藥物到手術
當前,輸尿管結石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根據《泌尿系統結石診療指南》,小于5毫米的結石多采用保守治療,包括多飲水、疼痛管理和藥物治療,如口服α受體阻滯劑輔助結石排出[5]。
對于較大的結石或保守治療無效的病例,則需要采取手術治療。這位35歲患者的病例采取了輸尿管軟鏡下鈥激光碎石術,該手術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其優點是微創,恢復快,使用鈥激光可以將結石擊碎,使其更易排出體外[6]。
如何預防輸尿管結石?科學預防是關鍵
雖然輸尿管結石的形成原因復雜,但研究表明,通過調整生活習慣可以有效減少結石發生的風險。首先,需保證每天飲水充足,以稀釋尿液,減少結石形成的可能。一般建議成年人每日飲水量不少于2升[7]。
飲食方面,應減少動物蛋白和鹽的攝入,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尤其是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堅果等,應適量控制。研究發現,結合鈣和草酸的飲食(如餐后即食含鈣的食品)可減少草酸鈣結石的風險[8]。
未來的治療探索:新技術帶來希望
隨著科技的發展,輸尿管結石的診斷和治療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如機器人輔助手術、基因篩查等新技術的應用,將為患者提供更加精準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未來的治療手段將更加微創和高效,患者的治愈率也將進一步提高。
面對輸尿管結石,患者需要調整心態,積極接受治療。家屬也應給予患者足夠的支持和鼓勵,幫助其度過難關。一旦確診,及時就診并遵循醫囑,可以有效緩解癥狀,避免并發癥的發生。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 Zhao, D., Liu, X., & Zhang, Y. (2020). “Urological stones: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pathways”. Urological Reviews, 67(3), 235-242.
- Smith, R. C., & Jones, T. A. (2019). “Long-term effects of untreated urological ston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1(4), 123-130.
- 中國泌尿外科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Urological Association of China.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rological Stones”. 2017.
- Wang, L., Zhou, H., & Chen, X. (2021). “Advancements in Holmium Laser Lithotripsy: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Surgery Today, 51(7), 456-463.
- Chen, J., & Wang, Y. (2020). “Hydration and urolithiasis prevention: A review”. Journal of Urology, 204(4), 1242-1250.
- Mangsat, S., & Samaei, Y. (2019). “Dietary factors and calcium oxalate stone formation”. Nutrition & Dietetics, 38(2), 14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