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胸腔鏡手術:麻醉安全3大關鍵點,現在了解還不晚
01 胸腔鏡手術對老年人到底安全嗎?
家有長輩,常聽說因為肺部或胸腔問題需要手術,聽到“麻醉”,不少子女還是會有點焦慮。其實,現在的胸腔鏡手術和傳統手術比,創口明顯小了很多,恢復也快得多。
胸腔鏡簡單來說,就是醫生借助“探頭”在胸部打幾個小孔,操作精細,減少了身體損傷。對老年人來說,這種微創方式減少了失血,減輕了對身體的壓力。然而,麻醉層面還是有挑戰。因為年紀大的人身體“機件”沒年輕時耐用,怎么讓心臟、肺部、腦袋都能在手術時安全“待著”——這才是麻醉醫生重點守護的部分。
小知識:
- 微創切口讓恢復時間更短、感染風險更低。
- 麻醉醫生會持續監護血壓、呼吸、心跳等,遇異常能及時處理。
02 出現這2種情況要立即告訴醫生
- 手術中突然心跳加快或極慢
案例:王大爺76歲,術中心率突然飆升,家屬沒有立刻和醫生溝通,結果出現短暫意識喪失。后來醫生分析,因術前心臟原有節律問題,麻醉藥影響放大,需立即調整藥物和監護。
提醒:如果在術后48小時內發現脈搏跳得過快或過慢,哪怕只是偶爾,也別猶豫,應該馬上告訴醫護人員。 - 呼吸變淺變快或說話氣短
老年患者有時麻醉后反應慢,家屬可觀察呼吸頻率。如果發現呼吸越來越淺、說話斷續、需要大口喘氣,說明有可能缺氧或二氧化碳積聚,需要醫生快速處理。
Tips ??
- 除了術中,72小時內任何一次出現持續胸痛、嘴唇發紫、意識不清,都要盡早告知負責醫生。
03 為什么老年人麻醉風險高3倍?
很多人覺得“麻醉不過就是打一針睡覺”,其實對老年人,麻醉比想象復雜。原因主要有三點,咱們逐條看——
因素 | 影響 | 典型表現 |
---|---|---|
生理功能下降 | 代謝慢,藥物難排出 | 麻醉后清醒慢、醒后迷糊 |
心肺儲備減少 | 遇麻醉藥容易血壓或呼吸波動 | 術中突發心律異常、低氧血癥 |
基礎疾病多 | 合并高血壓、糖尿病 | 手術壓力下心功能不穩 |
實際數據:研究發現,65歲以上老年人麻醉相關并發癥發生率較中青年高出2-3倍,尤其心腦功能異常更易發生。
04 術前必做的5項檢查(少做1項都危險)
老年人手術前,檢查不僅是走流程,更是鎖定隱患。建議,這5項不可少——
項目 | 主要意義 |
---|---|
心電圖 | 判斷心律、發現早期心臟問題 |
胸部CT或X光 | 了解肺部結構、存在否有異常 |
肺功能測定 | 評估呼吸儲備,挑選合適麻醉方式 |
肝腎功能化驗 | 藥物代謝能力、調整劑量參考 |
血常規+凝血功能 | 排查感染與出血風險 |
特別說一嘴:有高血壓、糖尿病、慢阻肺等慢病的,提前和麻醉醫生說清楚,把最近的檢查單一起帶去,方便醫生綜合評估。
05 麻醉醫生最常用的3種安全方案
不同的老人,體質、基礎病大不相同。麻醉醫生通常會這樣定制方案——
- 藥物優選:影響小的為先
比如瑞芬太尼、丙泊酚,較適合心肺功能一般的長者。醫生一般立足于“用最輕的藥、達足夠深度”,防止藥物過量殘留體內。 - 劑量動態調整 ??
根據術中監護情況實時遞減藥量。遇身體反應異常,麻醉深度就會隨時調整,類似于“動車自動控速”,讓身體保持最安全狀態。 - 監護先行
基本包括心電、血氧、二氧化碳、體溫等參數實時檢測,醫生會關注每個細節,萬一有點風吹草動,能第一時間處理。
特別提醒:術中體溫控制很重要,維持在36℃以上,不僅有助于減少出血,還能預防術后免疫功能低下。
06 術后72小時家屬必須掌握的護理技巧
手術雖順利結束,恢復同樣關鍵。頭3天家人這樣做,能讓老人少很多小麻煩:
- 體位管理
協助老人適度側臥、抬高上半身,有利于肺部擴張、減少痰液淤積。 - 呼吸訓練 ??
按照護士指導,讓老人每天數次低流量深呼吸,大聲說話、吹氣球也有幫助。這樣能有效防止肺部感染。 - 定時翻身拍背
如果老人臥床不能活動,可在護理人員協助下,每2小時翻身一次,輕拍拍背,幫助肺部分泌物排出。 - 適度下床活動
麻醉清醒后,在醫生指導下嘗試坐起、走動,促進血液循環,預防下肢血栓。 - 觀察精神狀態
手術當天和次日,重點關注譫妄(神志模糊、說話胡亂)的風險。有時老人表現為突然記憶混亂、答非所問,需要醫生及時處理。
特別數據:65歲以上患者,術后譫妄比例能到40%。三餐規律、環境安靜、讓老人熟悉的家人陪伴,可降低發生率。
實用提醒速覽
重點提醒 | 建議方案 |
---|---|
術后譫妄發生率高 | 家人多陪伴,保持環境舒適 |
術前戒煙2周,可降一半并發癥 | 提前計劃,逐步停煙 |
術中體溫宜保持36℃以上 | 醫院有保溫系統,無需自行操作 |
總結下來,老年人胸腔鏡手術本身已經越來越安全,但麻醉這一關必須重視。麻醉醫生其實是“幕后英雄”,他們通過詳細評估、個性化用藥和全程監護,為手術順利和術后恢復做了許多看不見的工作。對家屬來說,術前檢查不能落下,術后仔細觀察老人狀態、積極配合恢復訓練,才能真正幫助家中的長輩平穩度過難關。擔心是難免的,不過明白原理,做出行動,就已經贏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