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秒就有1人確診!2型糖尿病到底該怎么防怎么治?
日常生活里,工作忙碌應酬多,三餐變得隨意,運動“隨緣”,身邊有人突然說血糖升高,不少人第一反應是“怎么會輪到我”。其實2型糖尿病越來越常見,很多看起來沒什么癥狀的人,早已處于風險邊緣。與其擔心,不如了解清楚它,健康才更有底氣。
01 2型糖尿病,其實是怎么回事?
我們身體像有個隱形“調節器”——胰島素,幫助血糖保持穩定。2型糖尿病的本質,主要是身體對胰島素變得“遲鈍”(胰島素抵抗),胰島分泌又跟不上。血糖逐漸升高,最后發展為糖尿病。
和1型糖尿病不同,2型并不是胰島壞了,而是習慣和年齡慢慢壓垮了胰島功能。比喻說,就像鑰匙開鎖變得不靈了,門打不開,糖就卡在血液里。
數據提醒 中國2型糖尿病發病人數已超1億,每10秒約有1人被新確診(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數據)。
2型糖尿病常見于成年人,近年來,青少年發病也在增多,和飲食、作息、體重增加密切相關。
02 “三多一少”可不是唯一信號
- 1. 口渴、尿多、吃得多,體重還反而下降(“三多一少”)——不少人出現這些癥狀,往往血糖已經很高了。
- 2. 皮膚莫名瘙癢:手臂、小腿、肚皮經常癢,特別是晚上睡覺前,搔抓難耐,好像怎么撓都不舒服。
- 3. 小傷口久不見好:刮破皮、蚊蟲叮咬,傷口半個月總不愈合,甚至開始潰瘍化膿。
- 4. 視物模糊:突然間看東西模糊、重影,眼科檢查沒大問題,警惕血糖飆升帶來的視網膜異常。
快查自測
- 最近一月體重沒刻意節食卻減少>2kg?
- 夜里比之前多起床2次或以上去廁所?
- 口腔反復起潰瘍或牙齦發炎難愈?
- 皮膚反復感染或發紅脫皮?
小提醒
有位52歲的女性,因反復陰部瘙癢幾個月,自認為是婦科問題,后查血糖明顯升高。類似的“隱蔽信號”,容易被忽視。
出現上述信號時,最好主動進行血糖檢測。哪怕沒有典型“三多一少”,持續有“皮膚瘙癢、傷口難愈”,也要小心。
03 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中招”?
2型糖尿病不是隨機“挑人”,和生活方式、家族背景、年齡等密不可分。
1. 遺傳因素 父母有糖尿病,子女發病風險增加2~3倍;但遺傳≠注定,生活方式依然有很大影響。
2. 內臟型肥胖 肚子大、腰圍增粗的人,比同體重但脂肪主要在四肢的人風險要高。脂肪易堆積在肝臟、胰腺等器官,影響胰島素敏感性。
3. 年齡 隨著年齡增長,胰島素分泌慢慢下降,新陳代謝減慢。40歲以后,血糖問題更需要留心。
4. 少運動與應酬型飲食 久坐、運動少,加上高熱量飲食,長年下來,胰島素調節慢慢“超負荷”。
專家指出 有調查顯示,超重肥胖者糖尿病患病率約為普通體重人群的3倍。
說起來,很多人到中年自感精力還可以,但內部“隱患”已經悄然累積。定期篩查更有意義。
04 檢查環節其實沒那么可怕
- 空腹血糖:清晨空腹抽一次血,空腹血糖≥7.0 mmol/L(毫摩/升)要留心。
- 餐后2小時血糖:喝下一定量葡萄糖溶液后(標準量),2小時后再測。≥11.1 mmol/L提示異常。
- 糖化血紅蛋白(HbA1c):3個月平均血糖水平,≥6.5%基本可確診。
檢查流程清單
- 前一晚正常飲食,12小時不進食
- 到醫院抽血做空腹血糖、HbA1c
- 必要時加做“糖耐量試驗”
小科普 檢查過程基本無痛,不會對身體有不良影響。結果有異常時,再找內分泌??七M一步咨詢。
不太舒服、查血怕疼,大多是心理壓力。其實,篩查本身很溫和,關鍵是早發現早行動。
05 治療不靠“單方秘方”,講究這三個環節
方案 | 內容 | 適用階段 |
---|---|---|
飲食+運動 | 增加蔬菜、全谷物,每周150分鐘有氧運動,體重減輕5%,部分人血糖顯著下降 | 初診、早期 |
口服降糖藥 | 藥物分多種,包括促進胰島素分泌、改善敏感性的類型。配合生活方式,個性化選擇最合適的藥物。 | 血糖控制欠佳時 |
胰島素/新型藥物 | 進展期或口服藥效果有限時,需注射胰島素,部分新型藥如GLP-1受體激動劑還能幫助減重、減輕心血管壓力。 | 發展較快或合并并發癥 |
小結 治療方案不是“一刀切”,醫生會結合個人具體情況定制,并定期隨訪調整。
諱疾忌醫、堅信“偏方管用”,往往拖延病情。系統的個性化管理,讓2型糖尿病變成一種可以掌控的慢性病,而不是可怕“帽子”。
06 血糖管理,日常細節決定成敗
- 血糖監測:初期建議每周監測1-2次,藥物調整期則需更頻繁。如果有連續血糖異常,建議加密監測。
- 外出就餐:優先選擇粗糧、蔬菜,先喝熱湯后夾菜,主食量比平時稍減,飲料建議白開水或淡茶。
- 運動建議:每周累計150分鐘快步走、游泳、騎車都可以,強度以微微出汗為宜,餐后1小時更適合進行活動。
- 低血糖急救
- 出現出汗、心慌或突然饑餓感,立即補充15克糖分(如葡萄糖片、糖果4塊、含糖飲料半杯),10分鐘后再檢測。
- 癥狀無改善要盡快就醫。
日常小建議
- 記錄每日飲食和體重變化,有助于長期觀察趨勢
- 按時服藥、規范監測,不隨意加減藥物
- 隨身帶點葡萄糖,出差、長途開車時尤為重要
?? ?? ???♂? ??
總之,2型糖尿病常常沒聲沒息地“走進生活”。主動關注身體的小變化,不怕篩查,學會自我管理,讓血糖“有跡可循”。日常堅持調整,比一味糾結更靠譜。每一步都在為健康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