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咳嗽當小事!支氣管炎的識別與科學應對指南
01 支氣管炎到底是什么?
有些人覺得咳嗽只是小毛病,忍忍就好,但其實,支氣管炎就像咽喉和肺之間"交通要道"的內壁發生了故障。它分為兩大類型:急性支氣管炎,常常是一陣感冒之后短時間出現,幾周能好;慢性支氣管炎,則像個老問題,反復出現且不易根治。
支氣管是氣流進出的必經之路,一旦內壁發炎,空氣流動就變得不通暢,這時候才會有咳嗽、氣短這些現象。簡單來說,支氣管炎就是呼吸道的“保護層”被打破,讓呼吸變得不再順暢。
類型 | 病程 | 典型人群 |
---|---|---|
急性 | 短至1~3周 | 所有年齡,秋冬高發 |
慢性 | 3月/年,持續2年以上 | 老年人、長期吸煙者 |
02 這些癥狀出現就要當心了
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只是偶爾輕咳,有時感覺嗓子發干。等到病情進展,再拖下去就可能遇到下面這些情況:
- 持續咳嗽:不管白天還是晚上,總想咳嗽。
- 帶顏色的痰:咳出來的痰液變成黃色、綠色,說明炎癥較重。
- 胸口悶:呼吸有點費勁,活動一下就覺得喘,像穿了悶熱的雨衣。
- 氣短:運動后很快氣喘,爬幾層樓也費勁。
- 兒童支氣管炎發作時,有時只是咳嗽不止,不一定發燒;有位6歲男孩,早上起床后頻繁咳嗽,卻以為是普通感冒,結果發展到晚上才被送醫。兒童免疫力低,更容易忽略典型癥狀。
- 老年人往往咳痰多,可能會因為體力差而活動后氣喘,有時還伴有食欲下降。
03 為什么你會得支氣管炎?
很多人不明白,怎么會無緣無故得支氣管炎?其實,疾病總有來路,主要原因通常繞不過三方面:
- 病毒或細菌感染
多數急性支氣管炎起因于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病毒會讓支氣管黏膜發炎,如果有細菌趁機搗亂,病情就會更重。
- 空氣污染或刺激
吸入灰塵、霧霾、汽車尾氣多了,支氣管長時間處在刺激環境下,“防護墻”反復被破壞,易發展成慢性支氣管炎。
- 吸煙
研究顯示,吸煙者得慢性支氣管炎的幾率比不吸煙者高4~6倍。煙霧含有大量有害物質,直接損傷氣道黏膜,讓炎癥反復難愈。
- 我國慢性支氣管炎患病率達8.2%,絕非少見。
- 急性支氣管炎占呼吸科門診的15~20%。
這說明,多數支氣管炎和日常生活脫不開關系。不抽煙、少接觸污染,風險會降得很明顯。
04 去醫院要做哪些檢查?
一旦覺得癥狀不對勁,單靠自己猜測并不安全。到醫院后,醫生一般會安排以下幾種檢查:
- 聽診:醫生用聽診器仔細聽胸部呼吸音,能最快初步判斷氣道是否有炎癥或雜音。
- 胸片/胸部X光:幫助分辨是單純的支氣管炎,還是已經波及到肺部,比如有沒有肺炎、腫瘤等。
- 痰液檢查:把咳出的痰化驗,篩查有沒有細菌、真菌,有助于選擇合適的藥物。
- 血常規:主要查看是否有感染、炎癥反應。
- 肺功能測試:如果咳嗽時間長,或者擔心有慢性阻塞性肺疾?。–OPD)隱患,醫生可能會做這個檢查,用來衡量肺的儲備能力。
05 科學治療記住這3步
- 抗生素只在特定情況下用
支氣管炎大多數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用錯了沒有效果。只有醫生判斷有細菌感染(比如發熱、高白細胞、黃綠色膿痰)時,才會開出抗生素。自己隨便用藥反而容易導致耐藥。
- 霧化吸入緩解癥狀
霧化藥水通過呼吸道直接起效,能幫助喘息、氣促的患者緩解不適。霧化大多在醫院進行,具體藥物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選用。
- 止咳祛痰藥的合理選擇
咳嗽特別煩人時可以口服止咳藥,但不建議長期使用。咳痰多的時候,醫生通常會推薦祛痰藥物,讓痰液稀釋容易排出。不過,止咳和祛痰藥不能隨意混用,尤其是兒童、老人用藥更要慎重。
68歲的劉大叔因長期咳痰自行服用含可待因止咳藥,結果痰排不出,癥狀反而加重。就醫后停用止咳藥、加用祛痰藥后才恢復。這個例子說明:具體用藥得聽醫生安排,別盲目照搬別人的經驗。
06 日常管理做好這5件事
- 保持環境濕潤:家里可以用加濕器,尤其是在秋冬。干燥空氣會刺激支氣管,容易讓咳嗽加重。
- 多喝溫水、飲食清淡:適量攝入富含維C的食物(如橙子、草莓、彩椒)有助于身體修復。多喝湯粥使痰液不易粘稠,咳出更輕松。
- 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力恢復。支氣管炎發作期間盡量減少劇烈運動,不過輕度活動如在陽臺曬太陽,對恢復還是有幫助。
- 遠離二手煙環境:即使自己不吸煙,被動吸入對呼吸道同樣傷害大。家有小孩更該注意保護他們。
- 定期清理空氣過濾設備:空調、空氣凈化器的濾網要定期更換,減少粉塵和異味刺激氣道。
- 是否每天飲足夠溫水?
- 家中有無定期通風和加濕措施?
- 飲食盡量選新鮮蔬果、少油膩食品?
- 家里是否設有無煙區?
- 最近有沒有劇烈運動后不適?
最后想說的話
很多“小咳嗽”拖成了大問題,其實早幾步識別、科學應對,多數支氣管炎都不難解決。偶爾的咳嗽不用緊張,但只要出現持續癥狀或明顯不適,別硬撐,及時求助專業醫生。日常多花些心思管理環境和飲食、戒煙護氣道,也是給自己和家人最好的保護。讓咳嗽止步于“小事”,呼吸自由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