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炎手術麻醉:這些關鍵問題一定要問醫生
01 手術為什么一定要做麻醉?
?? 很多人一聽要做膽囊炎手術,最先擔心的就是疼不疼。其實,現代手術離不開麻醉,這不只是為了讓你感覺不到痛,更是手術順利進行的“隱形保障”。
麻醉醫生會根據你病情的具體情況,制定整個手術期間的管理方案,保障身體各項指標穩定。這樣,外科醫生就像在一片安靜又安全的“工作間”里操作,大大提升了成功率。
膽囊炎手術多是腹腔鏡方式,對麻醉深度和安全性的要求都很高。如果沒有專業麻醉,不僅疼痛無法控制,還可能因應激反應造成血壓、心跳異常波動,這會讓手術變得很危險。
02 膽囊炎手術常用哪些麻醉方式?
手術中到底用哪種麻醉,患者通常不清楚。但其實,每種麻醉方式都有適合自己的場景:
麻醉方式 | 適用情況 | 優點 | 缺點 |
---|---|---|---|
全身麻醉 | 腹腔鏡手術,操作復雜 | 病人全程入睡、無痛、醫生操作靈活 | 蘇醒期需監護,有些人恢復慢 |
椎管內麻醉(如硬膜外麻醉) | 部分低齡或特殊情況,手術范圍較小 | 麻醉藥用量小,部分清醒,可減少呼吸道干擾 | 麻醉范圍有限,部分病人會覺得腰部麻木 |
以一個55歲的女性患者為例,她有高血壓病史,經評估后全身麻醉更有利于醫生及時監控和調整各項指標。麻醉醫生會全程守在一旁,即使出現異常反應,也能馬上處理。
03 麻醉藥物有副作用嗎?
很多患者關心麻醉藥“醒不過來”或者引起“后遺癥”,實際上,主流麻醉藥物都經過嚴密測試。
但藥物畢竟是異物,偶有副作用,比如:
- 惡心、嘔吐
- 頭暈、嗜睡
- 手術當天或次日輕度意識模糊
- 短時間內有喉嚨不適(插管引起)
很少有患者出現嚴重過敏。舉個例子,有一位68歲的男性,他從未做過手術,術前與麻醉醫生溝通后,發現自己對某種抗生素可能過敏,于是麻醉方案做了調整。他術后恢復很快,沒有出現不良反應。
04 哪些因素會影響麻醉的安全性?
簡單來說,麻醉的安全絕不是“一把鑰匙開所有鎖”。有些人天生對麻醉藥更敏感,有些人因為身體狀況,麻醉風險變高。以下幾個因素需要特別關注:
- 年齡大:60歲以后,心肺等器官儲備下降,藥物代謝慢,麻醉風險升高。
- 伴隨基礎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肝腎疾病等,需要個體化調整藥物。
- 藥物或食物過敏史:曾出現過敏反應的人,需要重點篩查麻醉藥成分。
- 特殊體質:肥胖、長期酗酒、長期服用安眠藥的人,藥效容易異常。
05 術前這些麻醉準備很關鍵
準備項目 | 具體內容 |
---|---|
術前禁食禁飲 | 通常手術前6小時不吃不喝,防止麻醉后嘔吐、嗆咳。 → 喝水、喝飲料等都要按醫囑停止 |
按醫囑調整用藥 |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壓、糖尿?。?,有些藥物術前要停,有的要常規服用。 → 一定要提前告知麻醉醫生,擅自停藥反而危險 |
基礎檢查 | 常規需做血常規、心電圖、肝腎功能等檢查,評估全身狀況和麻醉耐受性 |
合并用藥史排查 | 如長期服用安眠藥、激素等,一定說明,防止藥物之間互相影響 |
40歲的王先生前不久因為沒提前講明自己常年吸煙的習慣,術后出現短暫憋氣,好在當天觀察及時被發現。這給我們提了個醒:有疑問就問,有情況盡早報備。
06 術后麻醉恢復,該注意些什么?
- 清醒過程:全身麻醉的病人在手術完后,會有一個從“深睡”到清醒的過渡期,這時身體各項指標恢復過程中,醫生會持續觀察呼吸及血氧。
- 惡心嘔吐:部分人醒來會感覺頭暈、想吐,多數在半天內消失,如果不適持續,應主動告知護士。
- 口腔、喉嚨異物感:因插過管子,有輕微疼痛感,注意多飲溫水可緩解。
- 恢復運動:一般術后第二天可下床緩慢活動,有利于消化和體力恢復。
一位82歲的老人手術后出現短暫低血壓,經及時干預很快穩定,這說明術后恢復時間因人而異,保持耐心、聽從醫護安排最重要。
07 家屬和患者該如何配合?
手術和麻醉其實是一場團隊協作。除了醫生的專業,家屬和患者的配合也很關鍵。
- 提前溝通所有病史和過敏信息,哪怕看似與手術無關
- 嚴格遵守術前禁食,勿用自行止痛藥或安眠藥代替醫囑
- 術后早期盡量臥床休息,恢復期內多巡查體感,如有不適及時提出
- 家屬協助觀察神志、飲水、排尿等情況,做好記錄便于醫護及時掌握變化
醫學研究顯示,手術團隊與家屬間溝通良好,術后恢復快、舒適感強。
下次需要接受手術,不妨提前列好問題,與醫生充分討論,心里更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