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高發季,這些癥狀別硬扛!科學應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到底是什么?
冬天辦公室里噴嚏此起彼伏,家里孩子放學總是流鼻涕,很多人習慣以為“感冒”就是著涼而已。其實,醫學上說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指鼻子、咽喉等地方短時間發生炎癥,多由病毒惹的禍。
你可以把鼻咽喉看作健康的“交通要道”,當病毒闖進來,道路就會變得不通暢:嗓子沙啞、鼻子堵塞、偶爾咳兩聲,這些都是小麻煩。有時候還會遇到“流感”這種更厲害的對手,它來的時候往往夾帶著高燒、全身疼痛,讓人難以忽視。不過,普通感冒和流感還是有所區別,主要在于發熱的程度和身體的不適感。
02 出現哪些癥狀要小心?
- 1) 三天高燒不退 比如,有位35歲的女士本來只是鼻塞、偶爾打噴嚏,第二天開始發燒到39°C連續3天,退燒藥也不管用。像這樣持續高熱,需要及時去醫院。
- 2) 膿性分泌物多,伴劇烈頭痛 如果鼻涕變得黃綠色、黏稠,伴隨額頭或眼眶劇烈疼痛,別以為只是小感冒——這種情況可能提示鼻竇炎。
- 3) 小孩嘔吐、拒絕進食 有5歲的孩子,發燒第二天開始頻繁嘔吐,一口不吃東西,也不吵不鬧。這種表現容易被忽視,其實已經屬于急診范圍。
- 4) 老年人癥狀不典型 70歲的老人感冒時可能沒有明顯發燒,就是精神不振、食欲差。這類人感染后病情容易進展,需格外留心。
03 為什么老是被病毒“盯上”?
有人一到冬天就感冒,甚至一個月反復幾次。其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特別“會傳播”,主要有三條路:
傳播途徑 | 簡單說明 | 生活現實例子 |
---|---|---|
飛沫 | 咳嗽、打噴嚏時,病毒隨液體擴散在空氣 | 公交車上有人猛然咳嗽一聲,病毒可能就“漂”你身上 |
接觸 | 觸摸被病毒污染的門把、鼠標后,摸臉 | 傳閱文件、門把手,手沒洗就揉眼睛,容易“中招” |
氣溶膠 | 病毒懸浮在空氣,尤其在密閉環境下傳播 | 電梯、會議室不開窗人多時,病毒容易“趁機擴散” |
免疫力低下的人更易反復感染。比如兒童與老人,或者慢性病患者,身體的“防護墻”本身就比較脆弱。數據也提到,兒童在秋冬季每年平均會感冒6~8次,遠高于成年人的2~4次。這說明年齡及體質,對感染的風險影響很大。
04 去醫院到底要做哪些檢查?
一旦病情嚴重又決定就醫,大部分人最關心的就是:這些檢查有啥用?會不會很復雜?
-
通過分析白細胞等指標,幫助醫生判斷是病毒還是細菌在作祟。 血常規檢查 -
可以進一步了解身體有無嚴重炎癥,為是否要用抗生素提供參考。 C反應蛋白(CRP)
實際上,這些檢查都是非常常規的項目,采血量很少,對身體沒負擔。結果很快出,直接為后續用藥提供依據。不用擔心“做一個檢查就有啥風險”——這些是辨別疾病性質的“明燈”。
05 科學治療怎么做,不踩坑?
- 首選對癥處理:
絕大多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發,多喝水、多休息、通風環境、適當飲食即可,不需要專門用藥。 - 安全用藥清單:
鼻塞可以用生理鹽水噴霧,咳嗽嚴重時選用對癥止咳藥。發燒38.5°C以上,才建議短期退燒藥(如對乙酰氨基酚等),避免長期依賴。 - 抗生素使用禁忌:
除非檢查證實合并細菌感染,否則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濫用不僅無效,還容易產生耐藥風險,反而讓身體更脆弱。 - 兒童和老年人特殊處理:
雖然成年人多半可以“多休息自行恢復”,但兒童嘔吐拒食、老人持續沒精神,必須盡早求醫診治。
06 日常這樣預防最有效
平時怎么做,才能大大降低感冒風險?這里有幾條實用技巧和飲食推薦,讓身體防線堅固些。
- 洗手七步法(?? 清潔好幫手)
- 流水沖濕 → 抹皂搓手掌 → 搓手背指縫 → 揉指尖指甲 → 拇指旋轉 → 手腕 → 徹底沖凈
- 多開窗通風(?? 室內空氣流通能減少病毒停留)
- 少扎堆湊熱鬧(?? 人多密閉場所戴口罩,必要時“拉開距離”)
- 增強營養抵抗力
- 獼猴桃——富含維生素C,有助抵抗病毒
- 雞蛋——優質蛋白促進免疫
- 胡蘿卜——β-胡蘿卜素有益呼吸黏膜健康
- 燕麥片——補充膳食纖維,穩住腸道“微生態”
?? TIPS:這些表現不容忽視
情況 | 行動建議 |
---|---|
病程超過3天高熱 | 立即醫院就診,排查流感/肺炎等風險 |
膿涕變多、頭痛難忍 | 警惕鼻竇炎,建議找耳鼻喉科醫生檢查 |
兒童嘔吐、拒食喝水 | 緊急前往兒科就醫,預防脫水和重癥 |
老年人“無明顯發熱”,但精神變差 | 及時體檢,必要時住院觀察 |
最后有話說
很多人覺得感冒只是小插曲,隨便扛扛就好了。其實,任何“身體異樣”都值得我們多留點心——及時區分輕重,找對科學方法比一味硬扛更靠譜。只要在日常保養、突發癥狀這兩頭把握住,“小麻煩”也能被大大化解。別忘了,將這些實用的預防與應對經驗告訴家人,也許一天的細心換來一整季的安穩。感覺不對就去醫院,懂得判斷、懂得保護,這才是健康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