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高發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科學應對指南
剛進冬天,有沒有覺得身邊的同事又開始咳嗽、打噴嚏?早上地鐵上的口罩再次多了起來,小朋友放學回家時喊喉嚨癢、鼻子堵,這些都不是偶然。每到季節轉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成了“不速之客”,引發了全家人的關注。其實,這種困擾我們的大眾健康問題,遠沒有表面看得那么簡單,它背后隱藏的學問值得好好聊聊。
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到底是什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疾病。顧名思義,它是指鼻腔、咽部、喉部等上呼吸道突然發生的感染,主要由病毒引起。很多人會把它跟普通感冒混為一談,其實二者有點差別。普通感冒一般癥狀較輕,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范圍更廣,有時候癥狀會更明顯,還可能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通常來說,成年人每年會經歷2-4次這樣的“小麻煩”,孩子則更頻繁,尤其在秋冬季,學校和辦公場所里傳播的機會更多。雖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數來得快、去得也快,但處理不當也可能引發其它健康問題。
02 這些癥狀出現時,要想一想是不是感染了
簡單來說,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多種多樣,但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來理解:
階段 | 典型癥狀 | 生活場景舉例 |
---|---|---|
最初(輕微、偶爾) | 咽部發癢、偶爾咳嗽、輕微打噴嚏 | 早上起床時嗓子有點干,偶爾咳兩下,但白天影響不大 |
進展期(持續、明顯) | 咽痛、流清水鼻涕、鼻塞、聲音變啞 | 連續幾天嗓子疼,鼻子聞不出味兒,說話也沙啞 |
嚴重信號 | 高熱不退、持續頭痛、呼吸困難 | 比如37歲男性,發燒兩天仍超39℃,甚至覺胸悶氣短 |
03 為什么容易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有人疑惑:“一年里我怎么總愛得這???”其實,感染的背后是多種因素在起作用。我們平時的生活環境、身體狀況和季節變化,都會影響是否容易“中招”。
- 病毒傳播途徑廣:研究發現,病毒通過空氣中的飛沫、與患者的密切接觸,甚至日常手部觸摸都可能帶來風險。辦公室、學校、地鐵等人多的地方,病毒容易在人群間“搬家”。
- 免疫力不穩:免疫力下降的時候,比如熬夜、壓力大、不規律的飲食,讓身體“防線”松了口氣,病毒就趁機而入。
- 年齡和基礎疾病:老年人和兒童的防護力通常較弱,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哮喘)患者也更容易感染。這部分人群一旦感染,病情發展可能更快。
- 氣候和環境因素:調查顯示,每到溫度驟變或者空氣干燥的時候,上呼吸道的黏膜容易變脆弱,病毒趁虛而入的機會大增。
04 醫生通常會怎么查?家庭護理重點有哪些?
很多時候,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依賴臨床表現診斷。醫生會綜合詢問癥狀持續時間、有無發熱,結合體檢(比如聽診呼吸音、查看咽部紅腫等),判斷感染類型。某些特殊情況下,可能需要做快速病毒檢測或者血常規,幫助區分細菌還是病毒感染。
治療方面,簡單來說關鍵是緩解不適和幫助身體自愈。絕大多數人通過以下幾點即可逐漸恢復:
- 多喝水:促進新陳代謝,讓身體自行“排毒”。
- 足夠休息:睡眠多一點,免疫系統修復能力更強。
- 適當使用退燒止痛藥:比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按劑量服用可以緩解發熱和喉嚨痛。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用加濕器或者定期開窗,讓空氣新鮮一些。
- 慎用抗生素:抗生素只能對付細菌感染,對病毒沒用。濫用會導致藥物失效。只有在明確出現并發細菌感染(比如持續高熱不退或黃綠色膿涕、頑固性全身乏力等)時,才建議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
- 警惕并發癥:如果持續高燒3天以上、劇烈頭痛、意識模糊,一定要及時去醫院,避免拖延。
05 如何保護自己,降低感染風險?
在病毒“橫行”的季節,簡單但管用的好習慣才是防護的核心。下面這六點建議,都是經過實踐和研究驗證過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方法 | 具體做法 | 日常小貼士 |
---|---|---|
勤洗手 | 用流動水和肥皂搓洗至少20秒,手心、手背、指縫都要顧到 | 回家第一件事先洗手,一頓飯前也別忘 |
注意室內通風 | 每天早晚各開窗10-15分鐘,無論多冷都要堅持 | 開窗時可避開人最多的時候,讓病毒出去“散步” |
均衡飲食 | 合理搭配蔬菜、水果、蛋白類,增強免疫力 | 早餐來點牛奶和雞蛋,中午有蔬菜,晚上加些水果 |
規律鍛煉 | 每周3-5次,散步、慢跑、廣場舞都不錯 | 有什么喜歡的活動,持續下去就是最好的運動 |
合理作息 | 保證每天7小時以上的睡眠,不熬夜 | 晚上22點以后盡量少看手機,讓身體充分休息 |
疫苗接種 | 條件允許時建議老年人、兒童、基礎病患者按需接種流感或新冠疫苗 | 可咨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自身情況選擇 |
06 實用小結 & 行動建議
- 偶爾咳嗽、嗓子癢,多數問題不大,調整好休息就行
- 出現持續高熱、呼吸困難等明顯變化時,及時去正規醫院診治
- 日常生活中堅持良好衛生和飲食、鍛煉習慣,是最實際、有效的防護
- 疫苗接種可以根據自己情況進行選擇,尤其是兒童和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