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術麻醉指南:安全無痛的關鍵選擇
01 為什么骨科手術離不開麻醉???
對不少人來說,想到骨科手術,第一反應就是怕疼。實際上,現在的手術大多讓人幾乎感受不到疼痛,離不開麻醉醫生的默默守護。麻醉的核心作用,就是精準地阻斷身體傳遞疼痛的信號,讓整個手術過程安靜順利,醫生可以安心操作,病人不用忍受劇痛。
骨科手術中常見的麻醉方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全身麻醉,病人進入完全無意識的狀態,適合時間較長或者操作復雜的大手術;另一類是椎管內麻醉(如腰麻、硬膜外麻醉),特定部位短時間麻木,但本人是清醒的。另外,局部區域的神經阻滯和局麻也經常用于手指、足趾等小范圍手術。
02 麻醉方式怎么選?醫生主要考慮這3點??
- 1. 手術部位和范圍
比如,膝關節置換手術由于創傷大,需要時間長,多用全麻或椎管內麻醉;而像左手小指骨折復位,只需局部麻醉就夠了,恢復快、影響小。 - 2. 患者健康狀況
比如,一位75歲男性高血壓患者,若全麻風險高,醫生可能傾向選擇椎管內麻醉;而年輕無基礎疾病,可以靈活選擇麻醉類型。 - 3. 手術時長
簡單的傷口清理,幾分鐘就能完成,多用局麻。像復雜骨折手術,預計要兩個小時以上,醫生會用更適合的全麻或區域麻醉方式。
03 麻醉風險主要來自哪里?
麻醉本身很安全,但畢竟操作涉及全身系統,所以不能掉以輕心。最常見的風險有兩個:一是呼吸抑制,特別是全麻時,藥物會影響大腦對呼吸的調控,極少數出現氧氣不足;二是低血壓,麻醉藥讓血管松弛,部分人可能暫時頭暈甚至虛弱。
年齡大、體重高的患者,風險會增加。比如有位68歲女性因肥胖和糖尿病接受椎管內麻醉,術中可能更易心臟負擔加重。這類患者還可能原本就心肺功能一般,藥物對他們的影響需要格外小心。
風險類型 | 常見誘因 | 關注人群 |
---|---|---|
呼吸抑制 | 全麻藥物、鎮痛劑 | 老年人、肥胖、呼吸系統疾病 |
低血壓 | 血管松弛、脫水 | 高齡、有基礎病 |
惡心嘔吐 | 藥物反應 | 體質敏感者 |
04 術前評估:檢查和準備該做什么???
手術當天直接進手術室?其實,還真繞不開一系列術前評估。麻醉醫生一定會詳細詢問你的健康狀況,包括心臟有沒有毛病、呼吸功能怎樣,還有比如以前有沒有藥物過敏史。
常規檢查 | 評估目的 |
---|---|
心電圖 | 監測心臟健康 |
肺功能 | 排查呼吸動力 |
血常規/肝腎功能 | 確認藥物代謝能力 |
血型/凝血 | 為可能輸血做準備 |
很多人關心禁食問題,別不當回事。通常手術前8小時需要禁食禁水,確保麻醉安全。如果有基礎疾病,醫生會根據你的情況酌情調整這些要求。這樣的流程能幫助最大程度降低風險,提前發現潛在隱患,也減少術中難以預料的問題。
05 術后鎮痛:怎么讓疼痛可控不影響恢復?
很多朋友一說到骨科術后,最怕的就是"該來的痛還得來"。實際上,現代骨科手術鎮痛講究梯度,叫作多模式鎮痛。醫生會合理組合不同類別的鎮痛藥(比如,非甾體鎮痛藥加一定量的弱阿片類藥物),有時還會用局部神經阻滯讓病灶附近連續麻木24小時以上。
方式 | 優點 | 適用范圍 |
---|---|---|
藥物聯合 | 止痛持續、有優勢互補 | 大多數骨科術后 |
神經阻滯 | 局部止痛、副作用少 | 關節、四肢手術 |
病人自控泵 (PCA) | 用藥可調、自主性高 | 需要較強止痛的手術 |
有數據顯示,90%的骨科患者術后痛感一般在3分以下(滿分10分),也就是輕微到中度,喝水、轉身都不會受影響。配合早期下床活動,正好有助于防止血栓、促進關節功能恢復。
06 麻醉后恢復期要注意什么???
- 感覺恢復判斷
手術后第一時間,下肢若感覺逐步恢復、能自主活動,是正常跡象。局麻、椎管麻醉后最常見的感覺是麻麻的,別慌,通常3-6小時就能恢復到接近常態。 - 早期活動建議
病情允許時,醫生可能指導患者術后當天適度動一動腳趾或翻身。這其實對減少并發癥、提升康復進程很有幫助。 - 何時需要立刻就醫?
如果碰到劇烈頭痛、持續嘔吐、下半身感覺毫無恢復、胸悶憋氣或者心慌等癥狀,別猶豫,要盡快向醫生反映。
結語:安全無痛,離不開科學麻醉
現在骨科手術的麻醉早已不是“簡單打針睡覺”那么隨意。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手術方案、用藥選擇都高度定制。對于患者來說,坦誠和麻醉醫生溝通自身情況、配合好術前檢查、術后仔細體察自身感覺,就是支持自己康復的最好方式。有科學的麻醉保障,骨科手術其實并不可怕,恢復的過程也能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