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這些信號別忽視,科學應對很簡單
01 什么是呼吸道感染?
在公交地鐵上,人們有時候會突然打起幾個噴嚏,或者感覺嗓子有點發癢。這樣的小插曲,其實常被我們忽略,但有時候,它們也是呼吸道感染的小信號。
呼吸道感染簡單來說就是病毒或者細菌進入我們的鼻腔、咽喉,甚至更深的氣管和肺部,讓這些“通氣大通道”變得不舒服。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感冒、咽炎——就像聲音變啞、鼻塞流涕;下呼吸道感染則涉及支氣管炎、肺炎,可能帶來咳嗽胸悶。醫學上,病毒像鑰匙一樣,尋找細胞上的“鎖”來進入身體;而容易作祟的就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還有鏈球菌等細菌。感染輕的表現咽痛幾天就過去,嚴重時就可能變肺炎甚至更糟。
02 哪些癥狀要當心?
有些癥狀容易混淆為普通感冒,但實際危險性更高。下面這些信號要格外小心:
常見癥狀(多數短暫,偶爾牽涉生活) | 需要警覺的危險信號(明顯不適,持續加重) |
---|---|
· 鼻塞流涕 | · 持續高燒(39℃以上超3天) |
· 輕咳或咽癢(間歇性) | · 呼吸困難或喘息,上樓或活動時特別吃力 |
· 嗓子干痛 | · 咳痰帶血或鐵銹色痰 |
· 輕微乏力 | |
· 微微頭痛 |
這些警示信號,如果持續或加重,別只自我觀察,應及時去醫院呼吸科就診。身體常規不適往往短時間自行好轉,而持續高燒、血痰、呼吸困難則常提示問題已經涉及到肺部甚至更深區域。
03 為什么會反復感染?
明明上次剛好,怎么一入秋一刮風又來?其實,病毒和細菌的傳播很有“耐心”。它們通常通過飛沫(比如打噴嚏、說話飛出的細小水滴)和接觸傳播。手摸過公共扶手、門把手,再揉鼻子,就很容易讓病毒有了可乘之機。
比如孩子、老人、長期熬夜或者身體剛恢復的人,防御能力不如平時,感染風險自然高。
空氣污染、連日霧霾,都會刺激呼吸道,不少人發現一遇到灰塵或裝修異味就咳嗽加劇。
比如哮喘、慢阻肺患者,本來呼吸道的屏障就較弱,被病毒“鉆空子”的機會也多。
04 需要做哪些檢查?
出現了持續嚴重癥狀,到醫院該做哪些檢查?呼吸科會根據具體表現合理選擇,無需每個人都“全套齊上”。
- 血常規檢查:了解有無炎癥反應,初步判斷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
- 胸部X光/CT:如覺得胸悶、咳嗽加重,查查肺部有無感染或其他異常。
- 病原體快速檢測:如流感、新冠等流行季節,明確是何種病毒致病,為后續治療節省時間。
很多人擔心輻射,實際胸片的劑量非常低,醫生會根據病情做出權衡,避免不必要的檢查。
05 怎么治療最有效?
治療呼吸道感染,最核心的是分清是病毒性還是細菌性感染。這一步很關鍵,因為用藥方向完全不同:
- 病毒性感染(如流感、普通感冒):以對癥支持為主。補充水分、充分休息,配合退燒藥緩解不適,輔助可使用中成藥(如金銀花等)調整咽喉狀態。單純病毒感染,抗生素無效不必使用。
- 細菌性感染(如鏈球菌性咽炎、肺炎球菌感染):醫生評估后,如確診為細菌感染才會使用抗生素。濫用抗生素只會增加耐藥風險,反而延誤恢復。
- ?? 家庭護理三招緩解不適:
- 1. 溫鹽水漱口:幫助清潔咽喉,緩解痛感。
- 2.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適當濕潤。
- 3. 獲得充足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06 日常如何預防?
想減少感染機會,積極預防很有必要。預防,不是“封閉”,而是讓身體的抵抗力更強大,不給病毒細菌“下手的窗口”。
- 規范洗手:外出回家、飯前便后認真用流動水和皂液(或消毒洗手液)清潔至少20秒。
- 合理選擇口罩:在醫院、公共交通、人員密集場所佩戴一次性醫用口罩,貼合鼻翼效果更好;人少通風處可不戴。
- 規律作息+均衡飲食:每天保證充足睡眠,多吃新鮮蔬果、適量蛋白質,減少熬夜,幫身體維持防御力。
- 開窗通風:即使是冬天,每天早晚各通風10分鐘,新鮮空氣能降低病菌密度。
- 疫苗接種: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是有效防護手段。老人、慢性病人、孕婦、兒童建議每年在流行季節前完成相關疫苗接種。
防護措施 | 具體做法 |
---|---|
外出防護 | 戴口罩、避免用手揉眼鼻 |
居家環境 | 每日通風、定期清潔門把手等高頻接觸處 |
飲食調節 | 新鮮蔬菜水果搭配,補充蛋白質,足夠喝水 |
運動鍛煉 | 每周至少中等強度運動三次,如快步走、騎行、跳舞等 |
友情提示:如果出現持續高溫、食欲極差、明顯氣促等異常,請優先考慮就醫,選擇就近有呼吸科的綜合醫院或??茩C構。
寫在結尾
呼吸道感染看似普通,卻可能悄悄影響到家中老人、小孩,甚至影響日常工作和學習。謹慎識別信號,遇到持續高熱、呼吸困難等及時請教專業醫生,讓呼吸科的專業能力為健康保駕護航;提前做到日常防護,關鍵時刻一點小細節,就能帶來一整個秋冬的安心。希望這些知識對你和家人的生活有所幫助,保持健康呼吸,過每一天舒心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