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肺結節手術麻醉:這些風險早知道,安全度過手術關
01 為何老年人做肺結節手術的麻醉風險更高? ??
有些老人家特別壯實,以為小手術動一動沒什么,可實際一旦面對麻醉,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比方說,平時走樓梯只感覺有點喘,一上手術臺,身體各種隱患容易暴露出來。
?? 年齡越大,心臟和肺就像一臺老化的機器,儲備“動力”變得有限。稍微缺點氧氣或者血壓波動,就可能應對不過來。
?? 特別是80歲以上,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這些常見的問題,會讓身體對麻醉藥的反應更加敏感。有時藥剛下去,人就出現嚴重低氧或血壓下降的情況。
小提醒:
一項醫學調查顯示,80歲以上長者做完麻醉手術出現認知障礙(比如短時間記不住東西、說話混亂)的比例超過30%。
一項醫學調查顯示,80歲以上長者做完麻醉手術出現認知障礙(比如短時間記不住東西、說話混亂)的比例超過30%。
02 必查三項指標,讓手術更安心 ??
- 1. 心肺功能檢查: 比如一次68歲的阿姨準備做肺結節切除,醫生讓她做了肺功能測試,發現本身就有慢阻肺,術前要先做吸入治療把肺狀態調到最佳,這樣手術時氧氣供應才更有保障。
- 2. 用藥史排查: 有些藥(比如某些降壓藥、抗凝藥)配合麻醉容易出問題。一位72歲叔叔,本身一直服用抗凝藥,術前醫生提前4天調整用藥方案,避免了術中出血過多。
- 3. 營養狀況評估: 長期飯量小、體重明顯下降的老人,身體修復能力差,麻醉恢復也慢。醫生一般會讓家屬提前一周幫助調整飲食,多補充蛋白質,避免術后恢復慢的風險。
Tips:術前戒煙有幫助
戒煙4周,肺部并發癥發生率就能降低一半。
戒煙4周,肺部并發癥發生率就能降低一半。
03 麻醉醫生術中最擔心哪些情況? ??
風險點 | 典型表現 | 醫生怎么處理 |
---|---|---|
低氧血癥 | 氧飽和度直線下滑 | 快速給氧、調節通氣或用機械輔助 |
循環波動 | 血壓突然低或高,心率亂跳 | 換藥、補液、調整麻醉藥劑量 |
體溫異常 | 體溫低于36℃ | 暖風機、加熱毯、維持熱量 |
其實,老人身體反應慢,發生變化時不一定能馬上表現出來,所以麻醉醫生全程要盯緊監測設備。尤其是遇到術中體溫降低——只要體溫維持在36℃以上,出血的風險就會明顯下降。
04 新型麻醉方式,降低風險有數據支撐 ???
這幾年,麻醉團隊更多地開始采用椎旁阻滯和喉罩通氣,相比傳統全身麻醉更溫和。打個比方,傳統麻醉像全線封路,而新方法更像分區管理,對老人身體的沖擊降低不少。
- 椎旁阻滯: 麻醉只作用在部分神經區域,減少全身負擔,術后恢復快。
- 喉罩通氣: 替代氣管插管,讓氣道刺激更小,喉嚨疼痛、嗆咳的發生率大大降低。
小知識: 有數據顯示,這些新技術將圍手術期并發癥的發生率直接降低了40%。
05 術后后三天,這些變化要小心 ??
- 精神錯亂: 如果患者突然認不清人,說話混亂,或者性格變怪,一定要立即告訴護士,可能是“術后譫妄”。
- 呼吸抑制: 出現呼吸很淺、次數變少、嘴唇發紫,要第一時間叫醫生,可能和麻醉藥物還未徹底代謝有關。
- 運動障礙: 一直無法下床,四肢特別無力并持續惡心,有可能存在并發癥,需要檢查。
?? 術后任何突然變化,隨時報告醫護,比自己判斷風險來得安全。
06 家屬在身邊能做什么?三招助力復蘇 ??
- 體位調整:幫助輪流翻身或調整角度,減輕肺部壓力。
- 疼痛觀察:及時詢問和記錄疼痛,不要誤以為老人忍痛就是不疼。
- 呼吸訓練:配合醫護做吹氣球、咳嗽等簡單練習,有助于痰液排出,預防肺部感染。
其實,家屬的細心陪護,能減少焦慮,也能讓醫生發現異常更及時。
?? 關鍵提醒(一定要存一份)
- 1. 80歲以上患者,術后短暫記憶混亂不罕見,超三成會遇到。
- 2. 提前戒煙四周,肺部風險下降一半。
- 3. 術中心跳和體溫都很重要,體溫低于36℃時出血容易加重。
老年人面對肺結節手術,麻醉不可小覷。不管是術前身體準備,還是術后細致觀察,做到心里有數,就是對家人的最大負責。有疑問早溝通,有難題不硬撐——這是老年外科手術中,最實用的健康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