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這些信號出現要趕緊就醫!
01 什么是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在生活中,遇到小朋友突然發燒、惡心,家長總會第一時間去醫院。但如果一個有糖尿病的人,突然出現身體不適,有時比感冒還危險。一些人可能聽說過酮癥酸中毒,其實,這就是糖尿病的“急性危機”之一。簡單來講,就是身體沒有足夠胰島素時,血糖下不來,身體只好“燃燒”脂肪,用脂肪來供能。這樣一來,會產生很多“酮體”(一種代謝產物),酮體多了,血液就會變酸,器官運行也受影響。
酮癥酸中毒像突然闖進生活中的“不速之客”,絕大部分出現在1型糖尿病患者,但也可能發生在2型糖尿病人身上,尤其生病、感染或忘記打胰島素的時候。研究發現,約30%的1型糖尿病患者一生中至少發生過一次酮癥酸中毒。要知道,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危及生命。
02 哪些癥狀提示可能發生酮癥酸中毒?
- ?? 呼吸帶爛蘋果味: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呼出的氣味變得像爛蘋果,就是酮體在作祟。別忽視這種氣味變化,特別是在血糖控制不好的時候。
- ?? 持續嘔吐: 有位16歲的男生,前一天還好好的,這天突然不停地吐東西,以為吃壞肚子,其實是酮癥酸中毒惹的禍。持續嘔吐,不能進食,喝水也吐出來,這種狀態一定不能硬扛。
- ?? 意識模糊: 糖尿病患者本來能清楚回應家人,但突然說話不利索,甚至有點糊涂,這很可能是酮體和酸中毒已經影響到大腦。
03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危險情況?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出現,大多和三個方面有關。
主要誘因 | 機制說明 |
---|---|
胰島素不足 | 比如胰島素沒打、藥物漏用、劑量不夠,身體無法有效降血糖,迫使脂肪大量參與能量供應,結果酮體暴增。 |
感染或外傷 | 感冒、肺炎以及傷口感染等,會讓身體應激激素上升,血糖更加難控,同時需要更多胰島素,稍有供應不足就容易出問題。 |
劇烈應激狀態 | 比如大手術、嚴重心理壓力,都會讓血糖飆升,還可能觸發酮癥酸中毒。 |
醫學界認為,酮體累積到一定程度,會打破血液的酸堿平衡,結果導致昏迷,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未經治療時,死亡率可高達20%,比普通感冒嚴重得多。這也說明了及時識別和處理的重要性。
04 醫生如何確診和判斷嚴重程度?
一旦有人出現可疑癥狀,醫生一般會緊急安排幾項關鍵檢查,判斷是不是酮癥酸中毒,以及嚴重到什么程度。
- 血糖檢測: 血糖常常明顯偏高(多數大于13.9mmol/L)。
- 血氣分析: 通過抽動脈血查pH值,如果低于7.3,說明已經發生酸中毒。
- 血清酮體: 檢測血中酮體是否顯著增高。
- 其它電解質檢查: 例如鉀、鈉等水平,判斷是否有紊亂。
分期 | pH值 | 血酮體 | 主要表現 |
---|---|---|---|
輕度 | 7.25-7.30 | 升高 | 輕微不適,癥狀有限 |
中度 | 7.00-7.24 | 明顯升高 | 嘔吐、精神萎靡 |
重度 | <7.00 | 高度升高 | 昏迷、休克等嚴重癥狀 |
通過這些檢查,能及時區分輕中重不同階段,對接下來的治療方案有很大幫助。
05 急診室會怎么治療?
酮癥酸中毒的治療爭分奪秒,流程上分為幾個核心環節。
如果有感染則會加入抗生素,這些治療手段綜合起來,能有效降低危險。這里需要強調,酮癥酸中毒不是服用普通降糖藥、喝點水就可以自行緩解的。建議只要懷疑有相關癥狀,盡快去正規急診科,搶在病情惡化之前處理。
06 出院后要注意什么?
治好了酮癥酸中毒,并不等于問題徹底解決。平時還需要多方面配合,預防再次發生類似危機。
- 建議每天至少檢測4-6次血糖,尤其是感冒、感染時要密切關注變化。
- 發現數值持續偏高(如持續大于13.9mmol/L),可以自行檢測尿酮體,必要時盡早聯系醫生。
- 可以多選擇粗糧、蔬菜,幫助維持餐后血糖平穩。
- 適當增加蛋白質食物(例如雞蛋、魚蝦),為身體修復提供原料。
- 萬一出現惡心、嘔吐、無力等情況,要懂得立即檢測血糖和酮體,并評估是否需要就醫。
- 家人和朋友學習應急搶救流程(如識別昏迷、求助急診),有備無患。
有了上面這些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再次出現危險的概率。其實,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只要有一套科學的自我管理方法,日子照樣可以過得安穩有序。
07 小結:安全應對,平穩生活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并不是每天都在身邊發生的“大災難”,但一旦盯上某個人,后果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嚴重。它常常悄悄地通過口氣改變、持續嘔吐、意識不清等信號來敲響警鐘。最重要的不是害怕,而是及時發現和正確處理。
如果你或者家人是糖尿病患者,最好掌握前文提到的自我檢測、飲食調整以及突發情況的應急知識。生活可以有小波折,但辦法總比困難多。把健康常識轉化為行動,面對糖尿病,也能活出穩定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