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手術麻醉指南:安全無痛的關鍵選擇
01 骨折手術為什么必須麻醉?
不少人在聽說骨折需要手術時,最擔心的就是會不會很疼。其實,麻醉是手術安全的第一步。舉個例子:像有位45歲的男性朋友,因滑倒導致小腿骨折,光是輕輕動一下就刺痛難忍。手術如果沒有麻醉,劇烈的疼痛會讓患者忍不住晃動甚至抽搐,這樣一來,不但影響醫生操作,還增加了復位失敗的風險。
除了減輕痛苦,麻醉還能預防因疼痛帶來的身體應激反應,比如血壓飆升、心率加快,甚至誘發心臟等器官的異常。簡而言之,麻醉幫患者暫時“屏蔽”了疼痛信號,讓整個手術環境更可控,也利于身體穩定。
02 麻醉方式有哪些?如何選擇?
麻醉不止一種類型,選擇哪種方式,其實要看骨折的位置和手術的復雜度。下面用一個表格簡單對比:
麻醉方式 | 適用部位 | 適宜人群 | 醫生考量 |
---|---|---|---|
局部麻醉 | 手指、手腕等小范圍 | 年輕、健康,無基礎病 | 手術時間短、創面小 |
椎管內麻醉 (脊麻/硬膜外) | 髖部、下肢骨折較多 | 成年人、部分老年人 | 手術范圍偏大但無需全身麻醉 |
全身麻醉 | 多部位、復雜骨折 | 需深度鎮靜、兒童或不能配合者 | 需要完全無痛和肌松狀態 |
比如,一位27歲的女性因玩極限運動摔傷手指,只需局部麻醉即可。而老年人髖部骨折或合并多處損傷時,全麻常常是更安全的選擇。
03 麻醉前需要做哪些準備?
為了保證麻醉順利進行,有一些準備工作不能省略:
- 術前8小時禁食、4小時禁水,以防吸入性肺炎。
- 如果有在服用抗凝藥(比如“華法林”這類藥),需提前與醫生溝通,一般要按醫囑停藥。
- 要做心電圖、血常規等基礎檢查,有助于評估麻醉的安全性。
其中,血壓、血糖控制不理想、近期感冒或感染,最好提前告知醫生,由醫生決定是否延期手術。
以55歲的高血壓女性為例,手術前就因血壓有點高被臨時調整了降壓藥。這樣做,其實是給麻醉多加了一層安全網。
04 麻醉后常見不適如何應對?
麻醉帶來的不適,雖然常見,但大多可以緩解。
- 惡心嘔吐:一般在全麻后近期出現,身旁親友可以幫忙將患者頭偏向一側,預防嘔吐物誤吸入氣管。尤其清醒前動手盡量輕一點。
- 喉嚨痛:全麻插管常有短暫喉嚨干、痛,可以含服冰片、潤喉片,半天到一天內大多能緩解。
- 局部麻木:椎管內麻醉后,有些人會覺得下肢發軟甚至不能動,這屬于藥效逐步消退過程,一般兩小時內能恢復。
- 頭暈乏力:一定不要急著下床,術后頭一次下地要在護士陪伴下進行。
05 特殊人群麻醉要注意什么?
像老年人、孕婦和慢性病患者,麻醉時的風險和考慮點會更多。
- 老年人: 器官功能下降,對麻醉藥代謝變慢,容易出現低血壓、呼吸抑制等問題。
- 孕婦: 腹中胎兒和媽媽血流相連,部分麻醉藥可能影響胎兒,醫生會格外慎重選擇藥物。
- 有基礎病患者: 比如心臟病、糖尿病,一定要提前和麻醉師溝通用藥、以前的疾病史,避免意外發生。
曾有位65歲的糖尿病男性,因術前自覺無明顯癥狀而未及時申報用藥,結果麻醉過程中血糖波動較大。這個例子提醒我們,詳細告知醫生真實身體狀況非常重要。
06 麻醉會影響智力嗎?真相來了
不少朋友一聽“全麻”,就擔心會不會變笨或者記憶力變差。其實,近年來大量研究已證明:
麻醉類型 | 藥物代謝時間 | 對大腦長遠影響 |
---|---|---|
現代短效全麻藥 | 3-6小時 | 無 |
局部/區域麻醉 | 30分鐘-2小時 | 無 |
醫學界發現,超90%的骨折手術患者在麻醉藥作用消退后,心理和記憶能力并沒有明顯區別。而年紀很大的患者,有時會因手術和住院造成輕微短暫的意識混亂,但多數在恢復期會自然改善,這種短暫現象叫做“術后譫妄”,通常不需要特殊處理。
?? 實用提醒
- ?? 全麻術后6小時內建議家屬陪護,避免獨自起身跌倒。
- ?? 術后24小時內不能駕駛及從事危險高空作業。
- ?? 在使用鎮痛泵時,務必按醫囑控制劑量,勿隨意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