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血脂雙高別忽視!科學應對有妙招
01 簡單說清楚:高血壓和高血脂到底是什么?
有些朋友會問:“醫生,血壓高和血脂高是兩回事嗎?”其實,它們都像是身體里的“交通信號燈”,提醒我們注意健康狀態。高血壓就是血管里的壓力被推高,原本柔軟的血管變得更容易“受傷”;而高血脂,是血液里“油脂”超標,血管內部開始“油膩”起來。
如果說血管是一條河流,高血壓就像水流太急,容易沖壞河岸;高血脂則像油污堵住河道,讓流水不暢。兩者湊到一起,發生問題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 友情提醒:高血壓和高血脂雖然表現不同,但經常是同時出現,尤其在中老年群體中。如果查出有一個問題,別忘了同時檢查另一個。
02 身體出現這些信號要當心!
- ?? 晨起頭暈: 有時候早晨起床時會覺得整個腦袋發懵,站起來容易輕微眩暈,這可能是血壓不穩的表現。
- ?? 眼瞼黃色斑塊: 眼皮上突然多出淡黃色的扁平小斑,這在醫學上叫做黃瘤,是血脂高常見的信號之一。
- ?? 睡眠質量差: 一位 53 歲的男性,最近入睡越來越難,總感覺心慌易醒,去醫院查才發現同時有高血壓和高血脂。
- ?? 四肢發麻: 偶爾感到手腳發麻,尤其是久坐或清晨時分,這有時和血液循環不暢有關。
- ????? 記憶力減退: 在沒有明顯疲勞的情況下經常忘事,也有可能和高血壓或者血脂異常息息相關。
- ?? 口唇發紫: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但部分患者在加重時會有口唇紫紺,這是血氧和循環受影響的信號。
?? 留心:這些信號常常很輕微,不容易被察覺,但是它們可能是健康失衡的早期提醒。如果發現類似情況,別拖延,早點篩查。
03 為什么你會得高血壓高血脂?
致病因素 | 具體表現 |
---|---|
遺傳基因 | 爸媽、高齡親屬有類似病史,患病概率高于普通人。 |
生活方式 | 長期高鹽、高油、高糖飲食,缺乏運動,煙酒過度。 |
代謝失衡 | 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往往與胰島素抵抗(血糖調節困難)有關。 |
年齡增長 | 中老年群體(尤其35歲以上)患病幾率明顯提升。 |
其他健康問題 | 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也會增加風險。 |
數據支持:最新調查顯示,我國35歲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已達到45%。
這說明生活和遺傳共同作用下,潛在風險人群非常廣。
這說明生活和遺傳共同作用下,潛在風險人群非常廣。
04 確診需要做哪些檢查?
當懷疑高血壓或高血脂時,醫院通常會建議以下流程:
- 動態血壓監測:24小時自動測量血壓波動,了解全天真實血壓水平。
- 血脂七項:一次抽血測定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等,幫助醫生判斷是否處于高風險。
- 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排查高血壓可能引起的心臟結構或功能變化。
- 腎功能/尿常規:了解是否有靶器官損傷,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可能。
?? 小貼士:建議首次就診時帶上平時測量的家庭血壓、血脂記錄,有助于醫生綜合判斷。
05 治療不是只有吃藥!
很多人片面認為,查出高血壓或高血脂,只要吃藥就萬事大吉了。其實,治療往往是“階梯式”的——從調整起居,到藥物干預,再到定期隨訪,缺一不可。
?? 生活方式管理
包括控制體重、增加運動(如每周150分鐘快步走)、優化作息等。在科室門診,有些醫生還會推薦個體化飲食方案和壓力管理訓練。
包括控制體重、增加運動(如每周150分鐘快步走)、優化作息等。在科室門診,有些醫生還會推薦個體化飲食方案和壓力管理訓練。
?? 藥物治療
一旦生活管理達不到目標,才會考慮降壓藥、他汀類(調脂藥)等。醫生會根據個人身體狀況調整藥物種類和劑量。
一旦生活管理達不到目標,才會考慮降壓藥、他汀類(調脂藥)等。醫生會根據個人身體狀況調整藥物種類和劑量。
?? 提示:藥物雖然有效,但定期復診和評估副作用同樣重要。血壓或血脂達標后,也不能擅自停藥。
06 日常管理記住“三控三要”
實用口訣 | 操作建議 |
---|---|
控血壓 | 家用電子血壓計每周測2-3次,記錄在本子或手機里,波動大時隨時復查。 |
控血脂 | 每半年做一次血脂復查。部分高危人群(如有心腦血管病史)建議3個月查一次。 |
控體重 | 腰圍過粗(男性大于90cm,女性大于85cm)要考慮減重,體重管理比單純節食健康得多。 |
要飲食平衡 | 多吃蔬菜、南瓜、燕麥、銀耳等,富含膳食纖維和微量元素,幫助調節血脂。主食建議粗細結合,適當多樣。 |
要適宜運動 | 每周堅持3-5天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車、游泳等),避免突然劇烈活動。 |
要規律作息 | 保持充足睡眠和心理放松,晚睡晚起、情緒波動容易干擾血壓血脂。 |
? 數據支撐:規范管理后中風風險能降低約40%,血脂異常者冠心病風險可降至普通人水平。
07 日常防護建議和總結
說起來,血壓血脂這倆“磨人的家伙”其實并不難對付,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持續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態,及時應對。比如,朋友王阿姨(62歲)說,她就是通過每天清晨散步、飯后測血壓并養成每季度體檢的習慣,已經三年沒有再出現頭暈和乏力。這提醒我們,科學管理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改變。
行動建議:
- 1. 出現頭暈、四肢麻木等信號時盡早就醫檢查看看。
- 2. 定期記錄自己的血壓血脂,關注每個階段的變化而不是盲目追求數值。
- 3. 堅持健康飲食和作息,偶爾放松也無妨,別讓壓力長時間堆積。
- 4. 家有老人時,和他們一起學做健康管理,互相提醒、共同進步。
健康其實很“接地氣”,就看我們愿不愿意用心去記、去做。只要我們找對方法,就能讓這些慢性“小麻煩”變得不再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