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超標別慌!3分鐘看懂高血壓的科學應對法
01 高血壓到底是怎么回事?
走在小區里,經常能聽到有人說,“我血壓有點高,醫生讓我注意下。”其實,血壓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而是會上下波動的生理指標。當收縮壓超過140mmHg或舒張壓高于90mmHg時,才算是“高血壓”。高血壓又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高血壓是“家族遺傳+生活習慣”一起影響的結果,約占90%,而繼發性高血壓則更多是由腎臟、內分泌等疾病引起。
血壓高的水平也有“三個檔次”:輕度(140-159/90-99 mmHg)、中度(160-179/100-109 mmHg)、重度(≥180/110 mmHg)。大部分初期高血壓其實沒啥特別感覺,但時間一長,對心臟、腦部、腎臟都會有慢性損害。
02 這些癥狀出現就要量血壓了
- 1. 頭痛、頭暈: 有的朋友會覺得早晨起床時頭沉,或是偶爾眼前發黑。52歲的李阿姨就是因為反復頭痛,偶然一測才發現血壓早已超標。
- 2. 心慌、心悸: 短暫的心跳加速有時候并不是緊張,而是血壓變化引起。
- 3. 耳鳴、肩頸緊繃: 有些人會覺得耳邊嗡嗡作響,脖子也格外緊。
盡管這些表現比較典型,但一部分高血壓在早期完全沒什么感覺,是“無聲殺手”。所以,即使沒有不舒服,尤其家里有高血壓史,也建議定期測血壓。
03 血壓升高的5大幕后推手
很多人會問:“為啥我的血壓會上去?”簡單來說,背后原因可以分為以下5類——
風險因素 | 具體說明 | 相關情況 |
---|---|---|
1. 血管老化 | 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彈性下降,血流阻力變大。 | 6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明顯增加。 |
2. 鹽敏感 | 有些人吃鹽多,血壓就更容易升高。 | 家族里有高血壓的人,鹽影響更大。 |
3. 遺傳影響 | 父母有高血壓,子女得病概率會升高。 | 調查顯示,雙親都高血壓,風險提升2倍。 |
4. 體重增加 | 身體脂肪多,血管受到額外壓力。 | 肥胖者患高血壓的比例達60%以上。 |
5. 內分泌或腎臟異常 | 某些激素疾病、腎病可直接誘發血壓升高。 | 40歲以下突然出現高血壓者要排查相關病因。 |
其實,高血壓不難理解:年紀大了血管變硬、鹽吃太多、家族史、體重超標都有關系。不過,這些因素里,年齡和基因咱們控制不了,其他生活方式問題影響也很大。
04 確診高血壓需要做哪些檢查?
不少人對高血壓的“確診流程”感到困惑,擔心是不是一量就蓋棺定論。其實,診斷高血壓要滿足兩個條件:多次測量 和 科學評估。
- 診室血壓: 在醫院或者社區衛生站,由專業人員規范測量,一般要求靜坐5分鐘、兩臂都要量一次。
- 動態血壓監測: 佩戴“血壓帶”24小時,記錄全天變化,有助于排除“白大衣高血壓”。
- 輔助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血糖血脂等,了解有無并發癥或其他疾病。
其實,做這些檢查不僅為了確認血壓夠不夠“高”,還可以全面了解心腦腎等器官是不是已經受影響。一位39歲的男性,因為單位體檢查出血壓偏高,進一步做動態監測,結合腎功能排查,最后確定為原發性高血壓,無明顯器官損害。
05 降壓治療的3把"金鑰匙"
說到高血壓治療,大家頭腦里多半是“吃降壓藥”。但實際上,治療講求科學組合和個體化。醫生會根據每人的體質和并發癥,選擇合適的藥物和用藥方式。
主要有鈣通道阻滯劑(CCB)、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利尿劑等。比如年輕首發者往往選擇CCB,合并腎病的則偏重ARB類。
不少患者單藥難達標,聯合使用兩種以上藥物效果更好。比如CCB+ARB,副作用小,相互補充。
治療目標一般是血壓穩定在140/90mmHg以下,特殊高危人群(合并糖尿病等)更低。
有一位62歲的老大爺,平時血壓180/105mmHg,聽信偏方,拒絕正規用藥,一年后突發中風。規范治療可讓腦卒中風險下降4成,不要拿健康冒險。
06 每天這樣做血壓穩得住
每天鹽攝入建議不超過5克,可以用量勺控制,也可以用新鮮香草、檸檬調味。研究顯示:日均減鹽2克,血壓可降2-8mmHg。
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車)每周累計150分鐘以上。下雨天可以原地高抬腿。
選臂式電子血壓計,早晚各測一次,記錄在案,每兩周復查一次結果。
常吃深色蔬菜(如西蘭花、菠菜)、高鉀水果(如香蕉、橙子)、優質蛋白(豆制品、雞蛋)。它們有助于調節血壓,營養均衡。
高血壓初確診時建議1-2周復查,血壓穩定后每3個月監測一次,如出現明顯變化及時和醫生交流。
管理措施 | 具體方式 |
---|---|
限鹽 | 每日用量勺搭配清淡口味 |
運動 | 快走、騎行、爬樓梯等 |
吃蔬果 | 深色葉菜+2種水果每日 |
家庭監測 | 早晚測血壓2次,做好記錄 |
總結一下,血壓高不用太緊張,找到原因、科學用藥,配合生活習慣調整,效果完全可以預期。如果你家里有人血壓偏高,或者自己測出來偏高,不妨從養成測量血壓的習慣和調整飲食運動做起。有疑問時及時就醫,而不是一味擔心。讓高血壓“可防、可控、不再可怕”,其實很大程度上就在你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