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這些救命知識越早知越好
01 什么是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
一下班,有人跟同事聊天:“聽說隔壁樓的叔叔才五十出頭,突然就送醫院搶救,原來是肝硬化引發的食管靜脈鼓包破了,這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實,肝硬化好比肝臟悄悄變成了一塊“疤痕地”,流經肝臟的血液像遇到堰塞湖,壓力變大,被迫在食管和胃底的血管里“兜圈子”,慢慢把這些血管脹成了隨時會爆的“氣球”——醫學里叫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這種并發癥是肝病晚期??停瑩芯?,發生嚴重出血后,死亡率能高達20%。
?? 別忽視:肝硬化本身并不會讓你感覺很痛,但如果靜脈曲張沒被察覺,隨時可能“搶走生命”。
02 身體出現哪些信號要立即就醫?
- 嘔血:突然吐出鮮紅色或深褐色的血液,有時量不少。
- 黑便:大便顏色很黑,像柏油,但又沒有吃過鐵劑、動物血等食物。
- 頭暈或暈厥:出血量大時,容易氣短、沒力甚至休克。
有位62歲的男性患者,第一次出現嘔血和黑便,以為只是胃不舒服,拖了大半天才到醫院,最后雖然搶救及時,但住了一個多星期。這個例子說明,首次出血的死亡風險高達30%。如果你或家人突然出現上述任何一種情況,第一時間到急診,找有條件做內鏡的醫院。
?? 小心:不要等止血后才去看病,出血隨時可能卷土重來。
03 好好的血管為什么會突然破裂?
簡單來講,肝硬化讓肝臟里的“通道”變窄、變硬,血液無法順暢通過,就像下水道堵住,水壓越來越大,這股壓力迫使一部分血流通過食管和胃底的靜脈“小路”繞道。久而久之,這些“小路”就會慢慢膨脹、變薄。
相關機制:
- 肝臟纖維化→門靜脈壓力升高
- 側支循環開放,血流量超負荷
- 靜脈壁變薄,變脆弱
誘發原因 | 影響 |
---|---|
劇烈咳嗽 | 突然腹壓增高,血管容易破 |
吃硬食物 | 劃傷血管壁,曲張靜脈更易破裂 |
劇烈嘔吐 | 直接沖擊血管促發出血 |
?? 數據說:醫學數據顯示,肝硬化相關的靜脈曲張出血一旦發生,再次出血的概率非常高。所以管理很關鍵。
04 確診需要做哪些檢查?
- 內鏡檢查(胃鏡)??
- 這是目前判斷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金標準。醫生可以直接看到血管有沒有鼓包、脆弱點甚至是新鮮出血點。有些人一聽要“胃鏡”,就慌,其實絕大多數人只會有點惡心,麻醉下就一會兒工夫。
- 影像學檢查(如CT、超聲)
- 通常配合胃鏡了解門靜脈壓力、肝和脾的大小變化,以及排查其他病變。
- 實驗室檢查
- 包括肝功能、凝血、甲胎蛋白(肝癌篩查)等,輔助判斷疾病嚴重程度,但不能直接發現靜脈曲張。
?? 說明:單純靠外表或血檢,無法確認有無靜脈曲張,胃鏡很重要。
05 大出血時醫生怎么救命?
萬一出現大出血,醫生會爭分奪秒地先用止血藥穩定病情,同時快速安排急診胃鏡操作。大多數醫院會選擇套扎或硬化劑注射,就像用小皮筋或藥劑緊緊綁住或者“封住”破裂血管的口子,立刻止血。
治療方法 | 適用場景 | 優劣 |
---|---|---|
急診內鏡下套扎/硬化 | 24小時內首選 | 止血快;部分患者未止住需多次處理 |
藥物(生長抑素、奧曲肽等) | 輔助,配合內鏡 | 早期提升止血率;單用效果有限 |
TIPS手術 | 無法內鏡止血或高復發風險 | 出血控制率高,費用較高,對肝功能要求大 |
肝移植 | 終末期肝硬化患者 | 根治病因,但等待時間長、手術風險大 |
? 提醒:出血后24小時內的救治,是決定病情轉危為安的關鍵。
06 穩定期患者如何自我保護?
沒有出血、處于穩定期的肝硬化朋友,最關心的其實是怎樣平穩生活、避免“爆雷”。下表為科學飲食與日常注意要點。
推薦食物 | 益處/理由 | 建議吃法 |
---|---|---|
新鮮蔬菜水果 | 提供維生素,有助肝臟修復 | 每日保持多樣化搭配 |
優質蛋白(豆制品、雞蛋) | 修補組織、補充營養 | 每周適量,多樣化食用 |
清淡飲食(煮、燉等) | 減少肝臟負擔 | 油膩、重味菜肴建議偶爾嘗鮮 |
足夠飲水 | 防止便秘,減少腹壓上升 | 分次飲用,不必強迫自己 |
全谷類主食 | 營養均衡,便于消化 | 米飯、雜糧一起吃 |
?? 建議:保持飲食清淡、按時復查肝功能和胃鏡。
- 禁止劇烈運動/提重物
- 防止劇烈腹壓波動引發血管破裂。
- 規律作息,避免通宵
- 幫助肝臟自我修復,減少全身壓力。
- 如有輕微不適,及早聯系肝病???/dt>
- 方便醫生及時調整用藥或治療計劃。
?? 實用焦點
- 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病人,50%在6周內會再次出血。按醫囑規范治療,再發率能降到15%以下。
- 堅持復查(胃鏡、實驗室檢查),即使沒有不適也不要大意。
- 家中必備應急聯系人、出院小結、重要藥物清單。
?? 結語:肝硬化和靜脈曲張并不可怕,關鍵是早點發現早管理,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生活會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