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的認識與應對指南
01 這些細小變化別忽視
有時候,女性日常會感覺腹部偶爾脹一脹、肚子容易有點撐、不想吃飯,以為是工作太累或者吃多了。其實,這些很輕微的、不規律的小癥狀,有時正是卵巢癌的早期信號。和那些感冒發燒不一樣,它們通常不會讓人馬上感到不適,只是像空氣中飄著的小信號,不容易讓人察覺。
早期卵巢癌不像其他疾病那樣明顯發作,經常就是這樣慢悠悠地來,容易和普通腸胃不適混淆。許多人因此沒有重視,等到癥狀嚴重時才想起來去醫院。簡單來說,這些信號雖然不顯眼,但卻是不速之客悄悄走過的腳印。
02 明顯癥狀出現時要當心什么?
- 腹部持續脹大:如果腹部幾乎天天發脹、而且越來越明顯,甚至衣服突然變緊,尤其是飲食沒增加,運動習慣也沒改變,這就和普通小問題不同了。有位52歲的女士,平時很注意飲食,但發現近兩個月小腹越來越鼓,便決定去醫院,最后確診為卵巢癌。
- 下腹持續鈍痛或墜脹:總覺得小肚子又悶又累,和經期快來時那種短暫不適還不一樣,而是不分白天黑夜,休息后依然覺察到。如果疼痛持續時間超過兩周并漸漸加重,一定要提高警惕。
- 體重突然下降、胃口變差:并沒有刻意節食或加大鍛煉,體重卻持續減少,同時飯量下降甚至吃兩口就飽,腹部又時常感覺不適,這種情況就不能僅僅歸因于壓力或年紀了。
03 是什么原因讓風險升高?
卵巢癌的發生并不是偶然,和人體內部的一些變化密切相關。年齡是一大影響因素,尤其是絕經后的女性。遺傳基因也起著重要作用,研究發現,有家族卵巢癌或乳腺癌史的人,患卵巢癌的概率要高于普通人。具體的致病原因如下表:
影響因素 | 說明 |
---|---|
年齡增長 | 絕經期后發病率明顯增加 |
家族遺傳 | 有近親(母親、姐妹)患卵巢癌或乳腺癌,風險更高 |
激素影響 | 長期高雌激素水平或排卵次數較多(如未生育) |
慢性炎癥刺激 | 卵巢長期處于炎癥狀態,細胞受損后變異常 |
生活中的抽煙、飲酒和肥胖等也會通過改變身體內分泌和炎癥狀態而提高風險。不少醫學專家建議,相關人群要適時做遺傳咨詢,了解自己身體的“底牌”。
04 日常防護與檢查怎么做?
科學防控最講究的是早預防、早發現。和“忌口”不同,日常生活中其實有不少辦法可以幫我們守住健康。下面幾個建議可以放進日常習慣中:
05 檢查如何一步步確認?
懷疑卵巢癌時,醫生通常會先詳細問病史(包括月經、家族腫瘤史和不適情況),然后體格檢查。根據個人情況,逐步展開下面幾類檢查:
- 影像檢查: 首選盆腔超聲波,有助于看是否有腫塊。進一步可用CT、MRI或PET-CT,查看腫瘤是否擴展。
- 腫瘤標志物檢測: 主要檢測CA125和HE4水平。需要注意,這只是輔助參考,和其他檢查一起用才更準確。
- 組織活檢: 通過穿刺取出小塊組織做病理分析,這是最終確診的“金標準”。
檢查方式 | 作用 | 適用情境 |
---|---|---|
超聲波 | 快速篩查盆腔異常 | 初步不適或例行體檢 |
CT/MRI | 判斷腫瘤范圍 | 可疑腫塊、進一步評估 |
腫瘤標志物 | 評估腫瘤活性 | 輔助診斷與復查 |
病理活檢 | 明確性質 | 必須最終確診時 |
06 治療和生活照護可以怎么選?
卵巢癌的治療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遵循分期、分型、分人而治的原則。常見方案包括:
- 手術切除:早中期患者多選擇手術(如全子宮及雙附件切除),切除異常組織并進行分期評估。
- 化療:術后或晚期患者進行化療,主要用來消滅或控制殘存的異常細胞。用藥包括紫杉醇、鉑類藥物等。
- 靶向治療:部分類型可以選用PARP抑制劑等新型藥物,副作用相對穩定,適合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
治療期間,常見副作用有惡心、脫發、容易感染等。實際中,很多患者會用假發、寬松帽子應對脫發,飲食上減少刺激性食物、增加易消化高蛋白食物,有助于身體恢復。有43歲的患者分享說,通過調整心態、規律睡眠和和家人溝通交流,配合醫生方案,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