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硬化性壞疽——年老不是各歲之終!
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各種老年慢性疾病日益成為公共衛生的重要挑戰。在眾多老年病中,下肢動脈硬化性壞疽作為一項嚴重但相對少見的疾病,卻常常被大家忽視。這種疾病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能導致嚴重的經濟負擔。本文將為讀者詳細解讀下肢動脈硬化性壞疽的病因、危害、治療及預防,以幫助更多人提高對這一疾病的認識。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中的研究, 下肢動脈硬化是指動脈壁內形成脂質斑塊,逐漸引起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供血區域出現缺血性改變。硬化導致的下肢血流變差,加上慢性病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最終可能造成組織壞死和潰瘍,從而發展為壞疽。
什么是下肢動脈硬化性壞疽?
簡單來說,下肢動脈硬化性壞疽是由于下肢動脈硬化導致的肢端組織壞死。動脈硬化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癥狀,但隨著病變加重,動脈狹窄或閉塞引起的缺血變嚴重,局部組織供應不足,最終導致壞疽。
動脈硬化的形成是由于脂肪沉積在動脈內壁,逐漸形成肥厚、變硬的斑塊。這些斑塊可能會部分或完全堵塞血管,影響血液流動。在<《柳葉刀》(Lancet)>雜志發表的一項2019年研究中指出,動脈硬化不僅僅是脂質沉積的結果,還涉及慢性炎癥反應,這加劇了病變的進展。
下肢動脈硬化性壞疽的危害
動脈硬化性壞疽的危害不僅僅體現在局部的組織壞死,更會引起系統性的并發癥和嚴重患者的生活質量。下肢缺血會導致劇烈的疼痛和行動不便,慢性潰瘍有感染風險,嚴重情況下甚至可能需要截肢。
根據<《循環》(Circulation)>2018年的一項述評,動脈硬化相關的下肢壞疽不僅增加下肢截肢的風險,還與全身動脈硬化及心腦血管事件密切相關。在我國,動脈硬化是導致老年人心肌梗死和卒中等重大疾病的重要原因。同時,這類疾病常伴隨糖尿病、高血壓等其他慢性疾病,使病程更加復雜,加重預后。
下肢動脈硬化性壞疽的治療方法
下肢動脈硬化性壞疽的治療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主要指通過藥物、生活方式調整和血管介入手段以緩解癥狀,控制病情。藥物治療常見的如抗凝藥物、抗血小板藥物、調脂藥物等。
對于病情較重且藥物無法控制癥狀的患者,則需要考慮手術治療。常見的手術包括血管旁路手術、動脈內膜切除術和動脈成形術等。依據<《自然醫學》(Nat Med)>2021年的一篇文章,通過手術手段疏通狹窄的血管,恢復肢體的正常供血,可以有效減少發生潰瘍和壞疽的風險。
圖片提示:
下肢動脈硬化性壞疽的預防措施
為了預防下肢動脈硬化性壞疽,我們必須先從整體生活方式的調整入手。戒煙限酒是預防心腦血管和動脈硬化的首要措施。根據我國CDC的數據,吸煙是動脈硬化的主因之一。
其次,健康的飲食和適量的運動同樣重要。盡量選擇低脂飲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避免高膽固醇、高鹽、高糖食品。在日常生活中加入適量的有氧運動,例如散步、慢跑和游泳,可以幫助維持健康的血脂水平和身體健康。
對于有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脂血癥的患者,更要定期體檢,監測血脂、血糖和血壓水平,并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治療基礎病,從源頭上預防動脈硬化的進展以及演變成為壞疽。
圖片提示:關愛與心理支持
面對動脈硬化性壞疽及其帶來的種種困擾,綜合治療和家屬的支持尤為重要。家屬可以協助患者進行日常護理,做好飲食調整、運動安排以及心理安慰。關注患者心理狀況,確保其情緒平穩也同樣重要。
與此同時,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治療方案和手段不斷涌現。精準醫學時代,依賴基因測序技術找到特定患者更適合的治療方案,未來呈現更多希望。還有一些生物工程技術,如組織工程皮膚移植,也在逐步實現家庭式治療的可能。
病患需要保持樂觀心態,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同時家屬的關愛也至關重要。相信在醫生與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患者一定能有效控制病情,生活質量得到提升。
圖片提示:
職信與前沿: 動脈硬化的醫學邊界
當今的心血管疾病研究正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先進的影像學技術如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HR-MRI)以及新興的流體動力學模擬技術,使我們能更精確地定量評估動脈硬化的嚴重程度以及斑塊的穩定性。
未來的治療方向還包括研發新型藥物,這些藥物能夠從分子水平直接干預斑塊的形成和生長。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部分研究已經取得顯著進展,它們代表了未來靶向治療的新希望。
患者和家屬也需要認識到,盡管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更多希望,但真正的康復需要"醫療+自我管理+社會支持"的全方位配合,僅僅依賴藥物是不夠的。生活方式的調整和家庭的長久陪伴,預防和康復都會更加科學高效。
引用文獻
1. Ross R. Atherosclerosis—an inflammatory disease. N Engl J Med. 1999 Jan 14;340(2):115-26. DOI: 10.1056/NEJM199901143400207/R.
2. Weber C, Noels H. Atherosclerosis: current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 options. Nat Med. 2011 Nov 7;17(11):1410-22. DOI: 10.1038/nm.2538.
3. Barnes JA, Eid MA, Creager MA, Goodney PP, Schermerhorn ML, Beckman JA. Epidemiology and Risk of Amput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nd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 2020 Sep;13(9):e006587. DOI: 10.1161/CIRCOUTCOMES.120.006587.
4. Norgren L, Hiatt WR, Dormandy JA, Nehler MR, Harris KA, Fowkes FG; TASC II Working Group. Inter-Society Consensu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TASC II). J Vasc Surg. 2007 suppl:S5a-S67a.
5. Chen Z, Peto R, Collins R, MacMahon S, Lu J, Li W. Serum cholesterol concentra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population with low cholesterol concentrations. BMJ. 1991;303(6797):276-82. DOI: 10.1136/bmj.303.679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