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47歲女性接受肝臟腫瘤手術時,心電儀突然提示心率大幅波動。麻醉醫生及時發現,通過調整麻醉深度和藥物使用,避免了更嚴重的并發癥。這說明,每一次生命體征的小小改變都不能被忽略。
參數 | 正常范圍 | 異常信號 |
---|---|---|
心率 | 60~100 次/分鐘 | 過快/過慢、律不齊 |
血壓 | 90~140/60~90 mmHg | 持續升高/降低 |
血氧飽和度 | ≥95% | <92%,須急查原因 |
體溫 | 36~37.2 ℃ | <35℃ 或 >38℃ |
越是大型、高難度的手術,麻醉風險就越高。原因在于:
1. 長時間麻醉:有些手術要持續六七個小時以上,長時間用藥更考驗代謝和藥物管理。
2. 多臟器交互影響:比如肝臟大手術容易影響凝血、循環,心臟、腎臟負擔會相應加重。
3. 合并基礎疾?。?/b>有慢性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的患者,麻醉藥物更容易觸發病情波動。
常見并發癥 | 潛在機制 |
---|---|
呼吸抑制 | 麻醉藥抑制呼吸中樞,導致通氣不足 |
循環不穩 | 血壓過低或心率異常,影響重要臟器供血 |
藥物過敏 | 個體敏感性不同,可能誘發急性過敏反應 |
術中失溫 | 麻醉擴張外周血管,體溫流失加快 |
并沒有“萬能公式”,真正安全的麻醉方案要考慮你身體狀況、既往病史、具體手術類型和急慢性質。比如
身體條件 | 麻醉方案考慮點 |
---|---|
兒童 | 劑量更低,藥效計算更精細 |
孕婦 | 麻醉藥選擇有限,需兼顧母嬰安全 |
老年人 | 最擔心循環波動,藥量從低開始 |
有慢病 | 如高血壓、糖尿病,方案個性化調整 |
生命體征監測并不僅限于手術臺上,術前和術后一樣重要:
階段 | 監測重點 | 操作建議 |
---|---|---|
術前 | 基礎血壓、心率、氧飽和度、體重評估 | 心電圖、血氧檢測、過敏史問詢 |
術中 | 連續心電、血壓、血氧、呼吸、體溫 | 監護儀連接,變動及時處理 |
蘇醒期 | 呼吸道通暢、呼吸恢復、血壓動態 | 專人守護,不離開床旁 |
術后 | 再次評估心肺、傷口、體溫 | 定時測量,發現異??焖賾獙?/td> |
對手術和麻醉來說,主動防護比亡羊補牢更有效。個人方面和醫院團隊需雙管齊下:
手術中的麻醉安全,其實來自每一個小細節的把控。與其恐懼,不如了解和信任專業團隊,積極配合術前術后康復建議。對于家人和自己來說,多一點了解,少一點焦慮,才是面對手術最穩妥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