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外科手術麻醉與術后管理指南
01 麻醉類型有哪些???
日常生活里,如果身邊有人做過消化道手術,大多數人會問:是睡著做的,還是只是麻掉一塊?其實,胃腸外科手術用到的麻醉種類,遠不止一種。
麻醉方式 | 適用情況 | 特點 |
---|---|---|
全身麻醉 | 大多數中大型胃腸手術,如胃癌根治術、結直腸切除 | 手術時全程“睡覺”,無意識,術中安全較高 |
區域麻醉(硬膜外/腰麻) | 中小型手術,或者對全身麻醉不能耐受的患者 | 麻醉范圍只限下半身,意識清醒,恢復快 |
局部麻醉 | 腸道鏡下切除小息肉,肛腸門診小切口等 | 僅局部失去感覺,術后恢復極快,風險最小 |
小提示:麻醉方案會根據年齡、健康狀況和手術復雜度個體定制,和醫生商量時,把過往的健康問題都如實告知,能幫醫生把風險降到最低。
02 術后可能出現什么癥狀???
手術后醒來,有些癥狀其實是正常反應,分清哪些需要特別關注,有助于避免忽視危險信號。
- 輕微癥狀:很多人清醒時會口干、喉嚨疼、四肢無力。這類情況多與麻醉藥物代謝或插管造成的小刺激有關,一般短時間即可改善。
- 胃腸道反應:手術不久后的輕度惡心、肚子有點漲、排氣緩慢較為常見,多數2-3天內好轉。
- 持續嚴重癥狀需警惕:比如發熱不退(體溫>38.5℃三天以上),腹痛劇烈,不間斷嘔吐,持續出汗或心跳很快。這時及時告知醫護人員,再小的細節也不要自行忍耐。
案例: 一位60歲的男性手術后一天內出現反復嘔吐、身體乏力,家屬當初覺得是正常的術后反應,后來被及時發現是腸梗阻。這個經歷說明:異常持續加重的癥狀一定要盡早報告醫生。
03 哪些藥物在麻醉中使用???
手術室麻醉,不只是打一針那么簡單,各類藥物像一支“協作隊”,各司其職地確保安全。
藥物種類 | 作用 | 常見副作用 |
---|---|---|
鎮靜藥 | 讓人入睡,消除緊張與焦慮 | 偶有嗜睡、短暫混亂 |
鎮痛藥 | 阻斷疼痛信號, 術中及術后止痛 | 呼吸減慢、便秘惡心 |
肌肉松弛藥 | 松弛肌肉,便于手術操作 | 恢復期肌肉無力、偶有短暫咳嗽無力 |
輔助用藥 | 維持血壓、心跳等生命體征平穩 | 大多副作用罕見 |
Tips:如果平時用藥有特殊反應(如青霉素過敏、鎮靜劑不耐受等),務必提前告知麻醉醫生。
04 如何進行術后管理???
手術結束只是第一步,之后的護理和監測同樣重要。好的術后管理,能減少多種并發癥。
- 疼痛處理: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模式鎮痛,可以用鎮痛泵、口服止痛藥,還能選擇硬膜外鎮痛。每種方法,醫生會結合手術類型以及個人體質選擇。
- 監測生命體征:術后頭兩天,護士會頻繁查體溫、脈搏、血壓等。如果有指標異常、傷口滲血、呼吸困難等變動,醫生會第一時間介入。
- 腸胃功能恢復:一般來說,醫生會根據排氣(放屁)、排便、腹脹的情況,來判斷腸道何時能恢復進食。不要自行偷食或大口喝水,這樣反倒容易出亂子。
- 下床活動:大部分病友一天之內可以坐起,兩三天后開始輔助行走,這有助于防止血栓和促進腸蠕動。
建議:有任何不適及時說出來,不必強忍。
05 術后恢復如何加速??
加速恢復措施 | 具體做法或建議 |
---|---|
飲食調理 | 術后初期以流質/半流質食物為主,如米湯、雞蛋羹,等腸道功能好轉后逐漸添加細軟食物,慢慢恢復正常。 |
適度活動 | 在護士指導下,適時下床走動,促進血液循環和腸道恢復。 |
心理調適 | 適當傾訴、閱讀或聽音樂,都有助于放松情緒。如果心情長時間低落,可向家人或心理醫生尋求幫助。 |
案例: 一位52歲女士術后情緒低落,對進食和活動產生抗拒。護士每天與她聊家常,并安排其逐步嘗試小步走動,一周后狀態明顯好轉。這表明心理和身體恢復同樣重要。
小建議:某些新技術,比如“術后加速康復路徑(ERAS)”,醫生會提前告知家屬流程,有問題及時交流。
06 有哪些注意事項???
- 遵醫囑復查:出院后切記按時回醫院復診,包括傷口評估、腸道功能評估等。不要等癥狀嚴重再去醫院。
- 觀察傷口變化:發現縫合口滲液、發紅腫脹或劇痛,及時返院處理。
- 生活習慣調整:戒煙限酒,保證充足睡眠?;謴推趦葎e參加劇烈運動,更不建議自行調藥。
- 警惕特殊癥狀:例如突發呼吸困難、突然高熱、昏厥或出血不止,必須盡快前往急診。
- 了解常見合并癥:如深靜脈血栓、腸梗阻等,出現小腿腫脹或無法排氣排便,要及時求助醫生。
提醒:康復過程中遇到疑問,不要“憑經驗”自行處理,向專業醫生咨詢才是最穩妥的辦法。
最后一句話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恢復速度都不一樣,選擇明確、坦率和醫護團隊溝通,往往比過度擔心更有好處。希望你能輕松度過術后這段時間,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