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闌尾炎手術中的麻醉策略:你需要知道的指南
01 容易被忽視的早期信號 ???
急性闌尾炎最開始,其實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只是肚子不太舒服。比如有的人只是有點惡心,肚臍周圍時不時隱隱作痛,沒什么大動作。往往也沒有高燒,也不拉肚子,只是覺得食欲下降,平時覺得累。
這些信號太容易被當作普通腸胃不適,就像陰天里突然飄過的一朵小云,沒有引起注意。但如果你曾有過輕微、間斷性的肚子脹痛或者偶爾想吐,卻一直找不到原因,這種時候暫時沒有其他強烈癥狀,其實應該放在心上,別一拖再拖。
02 這些表現要當心 ?
- 右下腹持續疼痛:
有位26歲的大學生,最初只是覺得肚臍附近不舒服,幾個小時后,右下腹開始持續絞痛。這時候一動就更難受,整個人坐立不安。這就是急性闌尾炎典型的疼痛遷移和加重過程,這類持續性疼痛通常是明顯信號。 - 惡心、嘔吐和發熱:
有些人表現為一天開始只是吃不下飯,昏昏沉沉,還會反胃,甚至有點低燒。尤其孩子容易表現出精神不振,偶爾還會發冷。 - 壓痛和反跳痛:
比如醫生按壓右下腹后,手一松開更痛,這正是醫學上常說的“反跳痛”。日常生活中,出現這種現象還是挺反常的。
得到這些信號就別再拖時間,有時候痛一晚甚至更危險。
03 哪些因素會增加風險???
- 闌尾堵塞是主要禍根。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闌尾被糞石、小異物或者腸道淋巴組織阻塞,好比家里水管被卡住了,積壓東西久了,細菌就會趁機繁殖,短時間內引發炎癥。
- 感染因素。一些細菌在闌尾內“安營扎寨”,一旦免疫力下降就容易擴散,尤其兒童或有慢性腸炎的人風險偏高。
- 年齡相關。調查顯示,10-30歲是發病高峰期,但老人兒童因為癥狀不典型,容易被忽視,風險并不低。
- 遺傳因素。家族里有人得過,同一家系的發病率確實偏高,有學者推測和某些免疫特性相關。
不同生活習慣、腸道健康狀況其實也會影響風險。比如長期便秘、飲食結構單一的人,闌尾堵塞的概率明顯更高。當然,任何人都有可能,因為闌尾這種“小管道”本身每個人的結構略有不同,這些巧合湊在一起,就會讓風險增加。
04 怎么一步步確診???
如果懷疑急性闌尾炎,醫生會有一套比較嚴謹的流程。首先是問診和體格檢查,包括啪啪啪按壓腹部找“壓痛點”。有時候還會問有沒有發燒、嘔吐、排便不暢等情況,這些細節很重要。
核心的確診手段有下面幾個:
- B超檢查: 這是最常用的初篩工具,快捷無創,可以看到闌尾有沒有增粗、周圍有沒有積液。
- CT掃描: 某些情況下,比如癥狀不典型或肥胖、孕婦,醫生會建議做CT,分辨力更高。
- 實驗室檢查: 會抽血查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有升高趨勢往往支持感染性炎癥。
診斷不只是為了確定“是不是闌尾炎”,也要評估有沒有穿孔或膿腫,這會直接影響手術計劃和麻醉方案。
05 手術治療時會用到哪些麻醉策略???
急性闌尾炎手術離不開麻醉,關鍵看怎么選。大部分情況下,麻醉醫生會和外科醫生配合,根據患者年紀、健康狀況做出選擇。
全身麻醉:用靜脈注射或吸入藥物讓患者短時間內進入“全身休眠”狀態。身體會被監測,包括呼吸、心跳、血壓等。優點是患者不會有任何痛覺,缺點是對高齡或心臟功能差的患者,需要精細調整藥物量。
區域或局部麻醉:更常用于對全麻有禁忌的特殊患者,比如有嚴重慢性肺病的人。通常采用硬膜外、蛛網膜下腔麻醉,讓下腹部的神經暫時“休眠”,手術時患者只是感覺不到腹部痛感,但人是清醒的。不過,這種方式有可能出現效果不穩定等問題。
手術期間,麻醉團隊和外科醫生時刻保持交流,手術進展有變,麻醉計劃都能快速調整,這也是為什么麻醉在整個手術中至關重要。
06 如何做好術后恢復???
手術后,恢復關鍵靠細致照護。早起身活動、辨認疼痛變化、飲食逐步過渡,都有講究。小手術雖然結束了“大戰”,但術后管理還馬虎不得。
- 粥類如小米粥,有助腸胃適應;
- 多喝溫開水,促進排毒代謝;
- 清淡湯類,補充能量同時溫和腸道。
順利恢復Tips:
- 保持規律、清淡飲食,讓腸胃慢慢恢復;
- 白天適當走動,別整天臥床不動;
- 定期復診觀察傷口愈合情況。
說起來,手術雖然是治療闌尾炎的主要方式,但更重要的是術后的管理和自我的警覺,能讓恢復更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