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胃癌患者,身體功能下降,麻醉的“強度”和“方式”都需要有針對性地調整。麻醉醫生要像量身定制衣服一樣,綜合考慮患者年齡、基礎疾病、身體狀況等等,給出最合適的麻醉方案。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兼顧手術安全與舒適度。
階段 | 主要作用 | 對患者的好處 |
---|---|---|
術前準備 | 評估健康狀況,擬定麻醉方案 | 減少風險、做到心中有數 |
麻醉實施 | 使用藥物控制意識與疼痛 | 安穩完成手術 |
術后蘇醒 | 恢復意識,觀察身體指標 | 及早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
經常遇到老年人手術后嘴上“沒事”,其實身體很吃力。術后疼痛并不總是劇烈刺痛,更多時候是一種隱隱的不適、酸脹,或者局部沉重感。
有些患者手術后,偶爾覺得肚子緊或者活動時一陣拉扯,這往往是“輕微、偶爾”的術后痛。若是疼痛持續、呼吸不順、表情變得緊繃或連覺都睡不好,這時疼痛程度就升級了,需要及時告知醫護人員。
輕微/偶爾 | 持續/嚴重 |
---|---|
活動時局部不適 | 休息時也明顯疼痛 |
偶爾刺痛或酸脹 | 持續脹痛、影響睡眠 |
深呼吸有些難受 | 咳嗽、翻身都明顯疼痛 |
不影響正常溝通 | 說話、進食受限 |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就像用了幾十年的老機器,運轉效率難免下降。麻醉藥物進入身體后,需要靠肝臟和腎臟代謝。年紀大的胃癌患者常有肝、腎功能減弱,麻醉藥在體內停留時間變長,可能引發不良反應。
有的老人一覺醒來,迷糊很久,有的還會暫時性記憶減退、行為異常。這和藥物在腦內作用相關。部分人還合并基礎心臟病、糖尿病或高血壓,這些都會讓麻醉比年輕人復雜許多。
因素 | 麻醉相關影響 |
---|---|
肝腎功能減弱 | 藥物代謝慢,副作用風險高 |
基礎疾病增多 | 配合手術與藥物更難 |
身體儲備下降 | 抗應激能力弱,易發生突發狀況 |
神經系統敏感 | 可能術后迷糊或短暫記憶障礙 |
麻醉評估并不是走個過場,而是覆蓋了身體各大系統,力求不放過每一個隱患。術前通常需要做以下檢查:
檢查項目 | 意義 |
---|---|
心電圖 | 發現心律失常、心肌損傷風險 |
肝腎功能檢測 | 調整藥物種類及劑量 |
肺功能初篩 | 預評估呼吸風險 |
血常規 | 發現低血紅蛋白、貧血等隱患 |
高齡胃癌手術的麻醉通常不是“一刀切”。常見的有全身麻醉和區域麻醉兩種,醫生會視情況做單獨或聯合應用。全身麻醉讓人進入“深度休息”狀態,有助于保障操作安全。但有時,為了讓患者術后蘇醒更快、并發癥更少,還會結合硬膜外麻醉,即在脊柱附近注射鎮痛藥,局部減輕疼痛。
方案 | 核心作用 | 適用人群 |
---|---|---|
全身麻醉 | 阻斷全部痛感和意識 | 復雜手術,耐受性好者 |
區域麻醉 | 只讓局部失去痛覺 | 部分高齡或合并癥多、藥物代謝慢者 |
聯合麻醉 | 兩種方式結合優勢 | 追求術中穩定及術后無痛,適合老年體弱者 |
藥物名稱 | 優點 | 護理建議 |
---|---|---|
丙泊酚 | 醒得快、對心臟影響小 | 術后需嚴密監護血壓變化 |
依托咪酯 | 適用于脆弱體質 | 適量使用,關注腎功能 |
很多人以為手術后忍忍就過去了,其實疼痛長期控制不好會影響恢復,甚至讓呼吸、吃飯、下床變難。術后鎮痛方案可以用多種方式組合,常用的有靜脈鎮痛(持續小劑量輸入止痛藥)、硬膜外鎮痛(藥物直接作用于神經根部),也可以配合簡單的口服鎮痛藥或者物理措施如熱敷等。
一些老人可能因為副作用擔心藥物,其實現代止痛藥有多種選擇,醫師會選擇對肝腎影響小、敏感人群更安全的種類。
方式 | 適用情況 | 優點 |
---|---|---|
靜脈鎮痛 | 術后中輕度疼痛 | 效果均勻、使用方便 |
硬膜外鎮痛 | 強烈或持續性疼痛 | 局部止痛,副作用小 |
口服/外用藥物 | 輕度疼痛或輔助減輕痛感 | 適合術后恢復期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