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動脈供血不足與頸動脈狹窄:識別與預防指南
01 容易被忽視的早期信號
有時,人到中年開始,偶爾會出現一些細微的不適。比如,站起來時突然覺得眼前發黑,偶爾記不住剛發生的事情,走路總感覺頭上有點發悶。這些情況常常被誤認為是太累了或者睡眠不好,其實背后可能隱藏著腦動脈供血不足的苗頭。
說起來,這些小狀況并不會影響日常生活,也可能幾分鐘就緩解,很容易被忽略。但它們提醒我們:大腦供血可能已經有些跟不上了。初期問題如果不加重視,后續可能帶來更大麻煩。
02 這些表現要當心
- 反復頭暈甚至摔倒:楊阿姨,67歲,前幾天掃地時突然天旋地轉,一屁股坐在地上,回憶起來近半年時不時都會有暈眩的情況。持續性頭暈跟偶發性的完全不同,要引起注意。
- 說話含糊或短暫意識喪失:有朋友在餐桌上突然“斷片兒”,別人叫了半天才回過神來。這種現象往往是腦血供應受影響,特別是在短時間內反復發生時,更要警惕。
- 一側肢體無力或嘴歪眼斜:張叔叔68歲,曾經早上刷牙發現自己半邊臉有點僵,嘴角歪斜,說話也不利索,到醫院檢查才知道是頸動脈狹窄導致的輕微腦梗前兆。
- 突然視力模糊或暫時失明:有些人洗臉彎腰時,突然眼前一片漆黑,過幾秒才慢慢恢復,這也有可能是供血不足惹的禍。
03 哪些因素會增加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60歲以上人群中,約有30%的老年人會出現頸動脈狹窄,腦動脈供血不足的發病率也與年齡呈正相關。究其原因,其實都是血管出了問題——血管變窄,血液“通道”不暢,自然大腦就“缺糧”了。幾個重要的風險因素如下:
風險因素 | 影響機制 |
---|---|
動脈硬化 | 血管壁變厚,彈性變差,內腔變窄,血流變慢。 |
高脂血癥 | 血液中脂肪多,容易形成斑塊(如膽固醇沉積),堵住血管。 |
高血糖 | 長期血糖高會損害血管,促進斑塊生成。 |
高血壓 | 增加血管壓力,使脆弱的血管更容易破損或狹窄。 |
吸煙 | 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損傷血管內壁,加劇動脈硬化。 |
年齡增長 | 自然老化后,血管彈性下降,斑塊更易沉積。 |
家族遺傳 | 有高血壓/心腦血管家族史,發病風險更高。 |
這些因素絕大多數是“靜悄悄”的。有的人血脂異常十幾年毫無感覺,有的人早早有家族史,等到癥狀明顯時,病情可能已經比較嚴重了。
這說明提前發現和重視血管健康,相當重要。
04 科學防控這樣做
說到預防,無非是讓血管更通暢、讓斑塊遠離,不過具體怎么做,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實,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有針對性的飲食,勝過任何神藥。下面這些建議,既簡單又實用:
- 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能幫忙清“垃圾”,建議每餐都搭配一盤綠色蔬菜。
- 高鉀水果:如香蕉、獼猴桃等,鉀元素有助于調節血壓。每天吃1-2個新鮮水果,對心血管很友好。
- 深海魚:三文魚、鯖魚等,富含優質蛋白和Omega-3脂肪酸,能保護血管內皮,每周2-3次為宜。
- 全谷物食物:燕麥、糙米、小麥能幫助降低膽固醇。早餐用燕麥片代替精白米飯,是很好的選擇。
- 規律鍛煉:每天快走半小時、廣場舞或太極,都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
- 定期體檢:40歲以后,建議每年做一次血脂、血糖、血壓檢查,60歲以后可考慮加做頸動脈超聲,幫助早發現潛在隱患。
- 心情舒暢:學會疏解壓力,保持好心態,對心腦血管同樣有益。
- 成年人如果短時間內突然出現口齒不清、視力喪失、行動不便,應該立刻前往有神經內科的醫院;
- 長期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的人群,建議每年至少到正規醫院查驗一次頸動脈和腦部血管;
- 有家族中早發心腦血管疾病史的朋友,可以預先與醫生溝通,做好個性化風險評估。
專欄補充|檢查與治療新知
怎么檢查最放心?
檢查項目 | 說明 |
---|---|
頸動脈超聲 | 無創、檢查簡單,可直觀看到血管是否變窄、是否有斑塊。 |
CT血管成像(CTA) | 能詳細顯示腦部與頸部大血管走向及狹窄程度,對高危人群常用。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 類似CT,但更側重血流動態,評估有無供血障礙。 |
有治療手段嗎?
當確診為頸動脈或腦動脈病變時,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藥物或者介入治療——
- 藥物治療:主要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降脂藥物。適合多數輕到中度病變情況。一定要聽從醫師建議,不擅自增減藥量。
- 介入/外科治療:如血管支架、內膜剝脫術等,主要用于嚴重狹窄、藥物難以控制者。創傷較小,恢復較快。
其實,腦動脈供血不足和頸動脈狹窄是中老年人群常見但又容易被誤解的問題。只要懂得識別這些小信號,知道風險點和防控手段,大多數人都能管住病情,不讓它“鬧翻天”。
如果家里有老人,或者你自己已經步入中年,不妨和家人聊聊這些血管健康的新知識,一起早預防、早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