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呼吸道感染?
說到呼吸道感染,其實指的是一類影響呼吸系統(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和肺)感染性疾病。它們包括生活中最常見的感冒、咽炎、支氣管炎和肺炎等。最常見元兇是各種病毒,比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也有一部分是由細菌或其他病原體引起。
呼吸道感染通常分為上呼吸道(從鼻腔到喉部)和下呼吸道(從氣管到肺),兩者癥狀和嚴重程度差距不小。比如,輕微的流鼻涕可能只是普通感冒,但持續高熱、氣喘,就可能是肺炎。
02 容易被忽視的早期信號
有些癥狀剛開始不太明顯,很容易被當作“普通的不適”忽略掉。有時候僅僅是偶爾嗓子輕微發癢、清晨打幾個噴嚏、鼻子突然有些堵,上班一天到晚上覺得有點疲憊而已。
這些輕微癥狀雖然算不上嚴重,但出現持續超過兩三天,其實就應該留心。有位28歲的朋友,前兩天覺得鼻塞、偶發咳嗽,以為是通風不好。后來發展成持續低燒,才意識到可能不是小問題。
03 這些表現要當心
- 1. 持續高燒不退
比如一位52歲女性,頭天開始發燒到38.7℃,三天后溫度反復在39℃上下,藥物無效,稍微動一動還會氣喘胸悶。這種情況就絕不能再拖延。 - 2. 劇烈咳嗽伴咳痰
"先是干咳,后來竟然開始咳黃色痰,還帶點血絲。"有位34歲的男性用戶描述自己的癥狀。出現咳痰、氣短,嗓子沙啞明顯,這類典型報警信號不容小覷。 - 3. 呼吸急促或胸部疼痛
有的人說話或走路時覺得喘不上氣,還有胸悶甚至胸痛。尤其是有基礎疾病的老人,需要盡快就醫。
癥狀 | 常見誘因 | 何時需要就醫? |
---|---|---|
持續高熱 | 細菌/病毒感染 | 連續發熱超過3天 |
咳嗽咳痰 | 支氣管或肺炎 | 痰多或有血絲 |
呼吸困難 | 氣道受阻、炎癥 | 活動受限/明顯喘息 |
04 為什么會得呼吸道感染?
很多人會疑惑,為什么有的人一換季必感冒,有些人卻很少生?。科鋵?,呼吸道感染的發生,離不開下面這些因素:
- 環境暴露:病毒、細菌在空氣中傳播,通風不暢、空氣干燥或者有污染,都會給這些“病原體”大開方便之門。
- 免疫力低下:如老人、小孩、慢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不強,很容易讓病毒細菌趁虛而入。
- 生活習慣:熬夜、缺乏運動、偏食、抽煙等,都會讓身體抵抗力下降,感染風險大增。
- 遺傳和基礎疾病:有些特殊人群比如先天免疫問題、患有哮喘或慢阻肺等慢病,本身就容易成為“重癥”重點關注對象。
05 如何科學檢測和診斷?
許多人出現癥狀后,最關心的是"我要不要做檢查?醫生會幫我做什么檢測?"事實上,科學診斷呼吸道感染一般分為幾個環節:
檢測項目 | 主要用途 | 適用情況 |
---|---|---|
問診+體格檢查 | 初步判斷感染類型 | 所有初診病例 |
血常規 | 判斷感染性質(病毒/細菌) | 持續發熱、重癥疑似 |
咽拭子/痰培養 | 查找具體病原體 | 長期不愈或重癥 |
胸部X光/CT | 排查肺部炎癥或并發癥 | 咳喘重、懷疑肺炎 |
比如有位43歲的男患者,長期咳嗽三周,普通藥物無效。醫生通過胸片和痰培養,發現是細菌性支氣管炎,及時調整治療才緩解下來。
06 對癥下藥:你應該怎么做?
一旦確診為呼吸道感染,大家最關心的通常是:“我到底該吃什么藥?能不能居家?”其實,具體選擇,需要根據類型、嚴重程度細分來看:
- 休息和水分補充:絕大多數輕癥(如常見上感、咽炎)只需要充足休息,多喝水,就會逐步好轉。
- 對癥藥物:比如退燒藥、止咳藥、潤喉藥,用于緩解高熱、咳嗽、喉嚨痛等癥狀。藥物選擇最好征求醫生或藥師建議,不要自行長期使用。
- 抗生素:僅對部分細菌感染有效,不能隨便亂用。只有明確細菌感染時才需要用。
- 住院支持治療:出現持續高熱、呼吸急促、意識障礙或有慢性基礎病的患者,應及時住院治療,以免錯過最佳恢復期。
07 這樣預防最有效
說到預防呼吸道感染,最有效的辦法往往非常簡單——養成良好的衛生和健康習慣,遠比吃任何保健品管用。
預防措施 | 具體做法 | 行動要點 |
---|---|---|
勤洗手 ?? | 用肥皂/洗手液,揉搓20秒以上 | 外出回家、咳嗽后、吃飯前后必洗 |
均衡飲食 ?? | 多吃新鮮果蔬(如橙子、番茄)、優質蛋白 | 增加維生素C、增強抵抗力 |
規律作息 ?? | 保證充足睡眠,不熬夜 | 每晚睡足7-8小時 |
適度運動 ???♂? | 每周快走、慢跑等有氧運動 | 每次30分鐘,每周3-4次 |
良好通風 ??? | 定期開窗換氣、保持居室空氣流通 | 每天2-3次,每次10分鐘 |
- 出現高熱不退、呼吸急促或咯血等癥狀時,建議及時選擇縣級及以上醫院就診。
呼吸道感染其實并不可怕,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忽視初期信號或用錯了方法。一旦發現癥狀加重,別硬扛,該去醫院要及時去,同時注意休息和飲食。日常生活中,通過科學飲食、鍛煉和衛生習慣,大部分情況都能有效預防。身邊親人如果屬于高危人群,更要做好預防。有意識的自我關注,就是守護健康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