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腫物手術麻醉安全指南:這些關鍵點能救命
01 為什么胃腫物手術一定要用麻醉?
說起手術,有些人還會覺得“能忍一忍就過去了”,尤其是年長的家屬,總覺得打一點麻藥就好。其實,胃腫物手術往往需要醫生全方位操作,比如清除異常組織、修補胃壁、甚至要做內鏡檢查。沒有麻醉,患者不僅劇痛難忍,還可能出現血壓飆升、心率失控,甚至由于掙扎導致手術風險高漲。
現代麻醉讓手術變得更可控:患者在睡眠中渡過手術過程,沒有痛苦,更不會記得手術過程里的緊張。手術團隊也能在平穩環境下精準操作,大大降低意外和并發癥概率。所以,這并不是什么“過度醫療”,而是保護每個人安全的必要步驟。
02 全麻和半麻怎么選?不同方式有啥風險?
很多人在手術前會被問起:做全麻還是半麻呢?其實,胃腫物的手術大多首選全身麻醉,因為這可以讓身體完全放松,手術空間充分,操作更準確。半麻一般用于更小的胃部介入,不太常見。不過,各有風險,這里列出來,大家對號入座:
麻醉方式 | 常見應用場景 | 三大并發癥 | 發生大致概率 |
---|---|---|---|
全麻 | 大多數胃腫物手術 |
|
|
半麻 | 局部或微創胃部操作 |
| 小于5% |
03 哪些身體狀況會增加手術麻醉風險?
胃腫物手術雖然安全性越來越高,但某些身體因素就像面前的減分項,讓麻醉風險悄悄地累積。簡單列給你看看:
- 肥胖:呼吸道和心臟負擔變重。麻醉時氣道阻塞、換氣不暢更常見。
- 胃潴留(胃排空慢):食物殘留更久,患者在麻醉后吐出內容物,可能“嗆進肺里”引發吸入性肺炎。
數據提醒:這種患者出現誤吸的風險達到正常人的6倍。 - 高齡人群:器官儲備功能下降,對藥物代謝慢,容易出現術中心臟驟?;蛐g后精神錯亂。
- 心臟?。?/strong>手術期間心率變異性大,某些麻藥刺激下誘發心律失常。
- 有呼吸系統慢性?。?/strong>比如慢阻肺或哮喘,麻醉時氣道敏感,易發生缺氧。
舉個例子:一位62歲的女性患者,既往有心臟病史,術中出現短暫血壓下降,麻醉團隊緊急調整藥物,所幸安穩度過。這些真實案例,其實都在提醒:“身體底子”是麻醉安全的第一關。
04 術前準備怎么做才更安全?
- 禁食6小時,禁飲2小時:這樣可以讓胃里的雜物“清空”,大大減低誤吸危險。
- 藥物調整:比如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麻醉前醫生會幫你酌情留停藥物,按計劃服用或暫停。
- 術前健康評估:包含血常規、心電圖等。這樣能盡早發現異常,比如貧血或電解質紊亂,避免麻醉時突發狀況。
- 晚上10點后別再吃東西
- 早上做手術的,清晨只允許喝少量水
- 過敏史等重要情況,記得和醫生提前說清楚
這些簡單的準備步驟,有時就是避免災難的護身符。
05 手術時,麻醉醫生都在關注些什么?
很多人以為手術臺上,醫生只管切,麻醉醫生的“角色感”不強。其實,在手術期間麻醉醫生的“守護”堪比飛行員,任何波動都不會錯過。
監控指標 | 主要目的 | 應對辦法 |
---|---|---|
血氧飽和度 | 評價呼吸是否暢通,提前發現缺氧 | 必要時調整供氧、檢查氣道 |
心率血壓 | 掌握循環功能,防止驟然升降 | 藥物干預、液體補給等 |
呼氣末二氧化碳 | 實時評價換氣效果 | 調節呼吸機設置 |
麻醉深度 | 避免淺麻和蘇醒中不適 | 調整麻藥用量 |
偶發緊急情況(如嘔吐、氣道阻塞),麻醉醫生會立即做出應對,比如吸氧、氣管插管、改用不同藥物等,讓患者順利度過每一步。
06 術后恢復期,哪些信號必須抓緊報告?
手術后24小時,是胃腫物患者麻醉相關風險事件的高發時段,占比高達80%。很多人感覺“人醒過來就沒事了”,但其實有幾種癥狀要格外上心,不用等醫生查房,出現就趕緊報告:
- 持續嘔吐、惡心:偶爾不適常見,但一直吐、停不下來就要警惕,可能涉及誤吸、胃腸出血等問題。
- 呼吸困難、喘不上氣:只要覺得比平時費勁,別等,馬上求助,這可能與誤吸、肺炎、氣道水腫相關。
- 精神異常、意識模糊:本應逐步清醒的,若出現神志不清、答非所問,尤其是中老年患者,需高度關注。
- 手腳腫脹、劇烈疼痛:這通常與循環障礙、靜脈栓塞相關,必須盡早處理。
?? 實用提醒 · 總結
- 規范麻醉管理有助于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約40%
- 術后24小時是并發癥高發窗口,關注自身感受,及時溝通
- 胃潴留患者的麻醉誤吸風險比普通人高6倍
最好的辦法,是重視檢查和術前溝通,讓專業的醫護團隊為你量身定做最合適的方案。如果家中有要做手術的親屬,不妨再把這些要點講給他們聽一遍,關鍵時刻,說不定就是救命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