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手術中麻醉有多重要?3個關鍵作用要知道
01 心臟手術為什么離不開麻醉?
“為什么醫生做心臟手術時,總要先讓人‘睡著’?”有時候,門診里年紀大的患者會這樣問。其實,心臟手術沒有麻醉,幾乎無法進行。想象一下,人在清醒時,哪怕只是動一下刀,身體就會本能地緊張、疼痛。對心臟這樣敏感工作的器官來說,微小刺激都有大影響。
- 鎮痛: 減少或消除疼痛感,讓手術順利完成。
- 松弛肌肉: 保證胸廓、心臟能固定在最安全的狀態。
- 意識控制: 防止患者因恐懼、反射動作影響手術。
這3個作用,像“穩固工作臺”的支柱,為醫生爭取了“穩穩施展手藝”的環境。簡單來講,麻醉不僅是讓患者睡著那么簡單,更是撐起生命安全的重要保護傘。
02 麻醉如何保護心臟手術患者?
麻醉醫生手里的藥,就像定制的調節閥,可以讓心跳、血壓等指標保持平穩。心臟是動力源,手術時一旦血壓波動大,容易引起供血不足或出血風險。麻醉用藥會根據患者體型、年齡、心臟基礎疾病情況隨時調整。
比如對慢性心衰患者,麻醉劑量會特別低,選用對心臟影響最小的藥物,還會配合血管活性藥物及時處理突發變化。同時,麻醉醫生要用特殊的監測設備,每10秒鐘左右就要觀測心率、血壓、氧氣水平一次,萬一波動,就能馬上處理。
有位65歲的女性,在做瓣膜置換時突發心律失常,麻醉醫生即刻調整麻醉藥,并加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僅幾分鐘患者心率恢復正常,手術順利完成。這說明麻醉不僅僅是讓人“無知無覺”,更是手術現場的生命守護者。
03 心臟手術麻醉有哪些特殊風險?
- 體外循環的影響: 心臟手術常常需要“人造心肺機”替代心臟和肺的部分工作,可能導致身體溫度變化、血液成分紊亂。這需要麻醉醫生實時調整麻醉藥和監測身體反應。
- 低溫保護: 一些手術中,醫生會讓患者體溫降到30℃以下,減少心臟耗氧。這時麻醉劑量和反應都會受影響,容易出現用藥過量或蘇醒延遲的問題。
- 術后蘇醒管理: 心臟患者本身體質弱,術后麻醉藥稍有殘留,可能呼吸抑制、神志模糊,甚至加重原本的心臟疾病。
04 麻醉前要做哪些特殊準備?
重點項目 | 內容說明 |
---|---|
詳細病史詢問 | 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律失常、手術過敏史等,便于制定個性化麻醉方案。 |
心功能及器官評估 | 通過心電圖、超聲心動圖,了解心臟泵血狀況和瓣膜情況。 |
藥物調整 | 按照醫生建議調整心臟和抗凝藥物,有的藥需要提前幾天停用。 |
重點檢查 | 肝腎功能、電解質、凝血,避免術中潛在危險因素。 |
說起來,一名50歲的男性患者,有多年心絞痛史,上手術前經過麻醉評估,被發現腎功能偏差,最終先做腎臟處理,再完善心臟手術。這讓手術風險大大降低。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詳細評估是保障手術平安的重要前提。
- 心臟手術麻醉評估一般要花40-60分鐘,請提前安排時間和家屬陪同。
- 個體差異大,評估細致很關鍵,別嫌繁瑣。
05 現代心臟麻醉有哪些新技術?
- 靶控輸注技術(TCI)
這種新型麻醉方式,能讓藥物濃度精準控制,減少用藥不良反應。醫生就像給患者專屬“調控儀”,依據體重、肝腎功能設定麻醉深度。 - 經食管超聲心動圖(TEE)
手術中,麻醉醫生可以實時看到心臟腔室、瓣膜活動,讓醫生一邊做手術,一邊觀察心臟狀態,如果有異常,能即時調整操作。 - 多參數監測系統
這種設備可同時監測心電、腦電、氣體濃度等關鍵指標,大幅提升安全性。 - 團隊協作
一臺大型心臟手術,麻醉團隊一般有3—4名醫生分工合作,確保每一步萬無一失。
06 術后麻醉恢復要注意什么?
術后首要的是控制疼痛。麻醉醫生會根據病人需求,采用持續鎮痛泵或口服藥物。疼痛緩解了,才能順利咳痰、恢復排痰功能。
早期病人會用呼吸機支持幾小時—一天,恢復自主呼吸后,再逐步停用設備。
麻醉醫生常會建議術后48小時內嘗試床上翻身、坐起,逐漸恢復體力。家屬陪伴和鼓勵非常重要。
- 術后出現持續劇烈胸痛、呼吸困難,要及時告知醫護。
- 配合康復指導,會讓恢復快一些。
07 你或許還關心的實用問答
不是。心臟手術涉及循環、呼吸等關鍵系統,麻醉藥種類、用量、監測遠比普通手術復雜得多,需要??漆t生操作。
Q2: 麻醉后多久能清醒?
大部分在手術后2~4小時內逐步清醒,具體還要看個人體質和手術復雜程度。
Q3: 什么情況下需要提前和麻醉醫生溝通?
如果有慢性病、多種藥物長期服用、既往有麻醉藥過敏史或睡眠呼吸障礙,都要詳細告知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