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這些癥狀別硬扛,科學應對不遭罪
01 常見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咽炎怎么區分?
每年換季時,總有人開始打噴嚏、輕微咽喉不適——幾乎家里總有一位“中招”。很多人分不清到底是普通感冒,還是流感或咽炎,其實這些都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不同表現。
簡單來說:
- 普通感冒:打噴嚏、流鼻涕、偶爾出現輕微咳嗽,體溫一般不高。
- 流感:發熱很明顯,往往高燒(38℃以上),還會渾身酸痛、頭痛。
- 咽炎/喉炎:咽喉疼痛、聲音嘶啞為主。
- 扁桃體炎:喉嚨腫脹疼痛,吞咽困難。
遇到早期輕微癥狀時,不必太過擔心,但及時觀察變化很有必要。
02 哪些癥狀必須警惕?出現這些信號別拖延
有些人一感冒就“硬扛”,但如果出現這些情況,最好馬上去醫院——別等小問題拖成大麻煩。
癥狀 | 說明 |
---|---|
高熱不退(>39℃,超3天) | 體溫持續不降,尤其是兒童或老人,風險更大 |
氣促、胸悶、呼吸困難 | 可能提示肺部受累或哮喘急性發作 |
劇烈頭痛、頸部僵硬 | 需排除腦膜炎等嚴重問題 |
持續嘔吐、不能進食 | 提示病情加重,需補液治療 |
咳血、泡沫痰、咳嗽劇烈 | 小心肺部感染或其他嚴重病變 |
有位32歲的女性,初期只是輕微鼻塞、低燒,第三天體溫忽然升到39.5℃,還覺得胸口發緊。這種情況就是典型例子,去醫院后被診斷為合并肺炎,及時住院治療后恢復良好。
03 上呼吸道感染的幕后元兇:是怎么招來的?
說起來,大多數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病毒惹的禍。有點像“隱形訪客”潛入人體,開始偷偷搞破壞。
多數病例發生在秋冬,醫院門診總會突然人滿為患,這和病毒在冷空氣下更活躍很有關系。以下因素常常“助力”病毒傳染:
- 空氣流通差:辦公室、教室、地鐵等密閉空間,病毒容易在空氣中傳播。
- 抵抗力下降:熬夜、壓力大、缺乏運動都會讓身體的防線變弱。
- 接觸病毒攜帶者:孩子在幼兒園扎堆玩耍,家里一人感冒全家“輪流中招”,其實再常見不過。
部分人更容易得病,比如老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力較弱的人。
04 去醫院都做什么檢查?流程全知道
有些朋友一聽要做檢查就緊張。其實,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規檢查并不復雜,也不需要準備太多事情。
醫生一般按下面幾個步驟來診斷和排除風險:
- 癥狀詢問+體征觀察:醫生先問問“咳嗽多久”、“發熱有沒有退”、看喉嚨、聽呼吸聲音。
- 血常規檢查:這是最常做的化驗,抽一點血,能幫助判斷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
- 咽拭子:像棉簽一樣刷一下咽部,可以檢測病原體(主要用于分辨流感、支原體等)。
- 影像學(如X線或CT):一般只在懷疑有肺炎、鼻竇炎時才會用到。
05 吃藥還是硬扛?怎么選更合理
感冒了一拉藥店,“感冒靈、抗生素、各種沖劑”一大堆,很多人其實把治療搞混了。上呼吸道感染,怎么選藥物更靠譜?
治療方法 | 適用情況 | 注意事項 |
---|---|---|
對癥處理 | 發熱、咽痛、鼻塞等不適 | 多用解熱鎮痛藥、偽麻黃堿等,緩解癥狀,不治“元兇” |
抗病毒藥 | 流感病毒感染且癥狀嚴重 | 如奧司他韋,需醫生開具,早用效果更好 |
抗生素 | 明確細菌感染,或合并肺炎等重癥 | 需醫生評估,濫用可能導致耐藥和副作用 |
比如有位40歲的男性,咳嗽發燒兩天就自行服用抗生素,但癥狀沒緩解,反而出現腹瀉。醫生指出其實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無效,這就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
06 并發癥威脅:大病常常由小感冒拖出來
很多人覺得上呼吸道感染不過是“小毛病”,其實有些嚴重后果常常被忽視。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處理不當,可能出現下列并發癥:
- 中耳炎:尤其常見于小孩,經常表現為耳朵痛、聽力下降。
- 鼻竇炎:持續頭痛、鼻塞、流膿鼻涕。
- 支氣管炎:咳嗽持續不止、氣管異物感。
- 心肌炎:高熱、極度乏力,甚至出現胸痛。
07 日常預防和自我調養建議
做好預防工作,遠比生病后焦慮更劃算。反復感染、家庭成員“輪流中招”并不少見,想要身體防線更牢固,下面這些方法實在管用:
- 多飲水 ?? :保持黏膜濕潤,幫助代謝體內廢物。感冒季每天1500-2000ml溫水比較合適。
- 飲食均衡 ?? :新鮮水果、蔬菜、蛋白質(如雞蛋、魚肉)有利于提升免疫力。建議三餐中加入蔬菜,兩種水果更佳。
- 堅持運動 ?? :每周3次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車)有助于增強體力和防御能力。
- 規律作息 ?? :按時睡覺不熬夜,比補覺更有用。成年人建議每天7-8小時睡眠。
- 學會減壓 ?? :適當放松心情,保持良好情緒,有益免疫調節。
最后的小結和提醒
總結起來,上呼吸道感染不難遇到,不必過分恐慌。大部分人能夠自愈,但出現持續高熱、劇烈咳嗽、呼吸困難這類警告信號時,記得第一時間就醫。別自己貿然用強力藥物,也不用相信所謂的“江湖偏方”,對癥處理、科學就醫才靠譜。日常多喝水、營養均衡、保持規律生活,是加強免疫、減少感染的真正好辦法。
身邊如有感冒反復、抵抗力弱的老人或孩子,更需要格外關心。健康其實很簡單,別讓小病拖成大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