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息肉:早發現早切除,腸癌風險降八成
01 腸道里的小肉球到底是什么?
日常里,有些人會在體檢報告上忽然看到“息肉”兩個字,開始發愁。簡單來說,結腸息肉就是腸道內膜冒出的異常“小肉球”。它們大多悄悄長著,不會像“刺客”那樣一下子就讓你不適。
息肉可以有不同的“性格”:
- 有的溫順,屬于良性,比如炎性息肉或小的增生性息肉。
- 有的卻有潛在風險,特別是腺瘤性息肉,這一類息肉其中的“絨毛狀腺瘤”容易癌變。
02 這些癥狀出現時,你的腸道在求救
- 1. 便血:出現鮮紅色或暗紅色的血混在大便中,特別是量較多且反復時,值得警惕。
- 2. 腹痛:腹部隱痛或脹痛,某位52歲的男性,平時便秘忽然伴有持續腹痛,最終檢查發現大息肉。
- 3. 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突然明顯增多或減少,或形狀發生變化,比如變細變稀。
- 4. 長時間腹瀉:有的人雖不嚴重,但腹瀉拖幾周,始終不好,這也可能是息肉鬧的。
還有一些更為特殊的感覺,比如總是腹部不適、乏力,但不太嚴重,容易被忽視。反復出現上述狀況,建議盡早和消化內科醫生聊一聊,不要等到問題變得復雜。
03 為什么你的腸道容易長息肉?
- 1. 年齡增長
- 研究顯示,結腸息肉的發生率隨年齡增加。40歲以后,息肉的檢出率逐年升高。
- 2. 遺傳因素
- 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AP)或林奇綜合征,有較強家族傾向,家族里有人早發腸癌的,自己風險也偏高。
- 3. 飲食結構
- 長期吃高脂肪肉類,膳食纖維攝入少,腸道蠕動慢,有利于異常細胞聚集。
- 4. 慢性腸道問題
- 某些長期腸炎患者,腸道修復過程中可能反復刺激,也比較容易出現息肉。
風險因素 | 科學解釋 |
---|---|
年齡 | 結腸黏膜老化,修復能力下降 |
家族史 | 存在相關基因異常,增加異常細胞生長概率 |
膳食結構 | 纖維少導致有害物質停留時間更久 |
腸道慢性炎癥 | 反復修復刺激,可能激發異常細胞 |
這些因素單獨看似乎微不足道,但長期疊加后,腸道的“健康賬本”會暗中計分。年齡和遺傳不可選,但生活方式可以調整。
04 腸鏡檢查其實沒想象中可怕
很多人一聽“腸鏡”就頭皮發麻,其實現在主流的“無痛腸鏡”完全不用太緊張。檢查前會打鎮靜劑,人處在半睡眠狀態,檢查過程幾乎沒什么感覺,大部分人醒來后直呼“就跟睡了一覺”一樣。
檢查一般流程如下:
- 術前準備:提前幾天清淡飲食,并按指引服用瀉藥幫助腸道排空;
- 檢查過程:無聊的感覺很少,醫生利用專用小管子檢查腸道,一旦發現息肉,可直接切除。
- 恢復最快:檢查后一小時左右可正常恢復日?;顒印?
05 切除息肉就像除草,方法很關鍵
“早發現、早切除”,就像花園里的雜草只要還小,連根拔起很容易。但息肉長大、變復雜,如果只是用普通方法“割一刀”,可能效果有限。
- 小息肉(≤5mm):多數可用冷切除技術,簡單又安全。
- 中等息肉(6-10mm):內鏡下圈套器切除,操作較細致。
- 大于10mm或形狀特殊的息肉:需要分塊切除或外科手術,風險和恢復期也會更長。
當然,偶爾術后會有輕微腸道不適、腹瀉,很快就能緩解。真正的危險,比如穿孔或大量出血,發生率其實很低,只要正規操作可以避免。
06 做好三件事,息肉復發率降70%
很多人問:“切除息肉就徹底沒事了嗎?”其實,不好好打理腸道健康,即便割了息肉,幾年后還可能“冒頭”。想要降低復發和癌變風險,三件事最管用——靠自己把控。
建議 | 理由 | 具體做法 |
---|---|---|
? 每日補足膳食纖維 | 提高腸道蠕動,幫助及時排出廢物 | 新鮮蔬菜(菠菜、青豆)、水果(蘋果、奇異果)、全麥面包,每天25~30克 |
? 規律復查 | 早發現“漏網之魚” | 息肉切除后三年內每年復查,40歲以上5年一次腸鏡 |
? 堅持適度運動 | 促進消化與免疫 | 如散步、慢跑或打羽毛球,一周4~5次,每次半小時 |
- 日??梢远嘌a充水分,促進腸道通暢。
- 如果大便形態、顏色或者排便習慣出現變化,不要拖延,及時和專業醫生聯系。
- 復查腸鏡時間,遵循醫生建議調整即可。
- 40歲以上一般建議每5年做1次腸鏡
- 切除息肉后3年內最好每年復查
- 每日膳食纖維至少25-30克,主食可以選雜糧雜豆搭配
結尾小結
管好腸道,別讓“息肉”在身體里偷偷扎根,平時用行動默默守護。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吃飯多點蔬菜,全家受益。若真遇到不舒服,早一點專業檢查,少走彎路,也算是給健康兜了底。這些努力,其實都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