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絞痛:這些信號別忽視,科學應對保心臟
01 胸口疼就是心絞痛嗎?
有時候,工作到深夜或者情緒一緊張,總感覺胸口不太舒服,像有只小貓踩了一下。很多人會好奇:是不是只要胸口疼,就要擔心心絞痛呢?
其實,心絞痛的本質是心臟暫時“缺氧”了。不像拉傷或者胃痛那種抽疼、刺疼,心絞痛多表現為胸口中間或左側的壓迫感、憋悶甚至脹痛。有時候,這種不適還會隨著勞累或精神緊張出現,休息后慢慢好轉。和普通胸痛比起來,心絞痛的誘因挺有規律,疼痛也常常持續幾分鐘,而不是一瞬即逝。
02 哪些癥狀要立即就醫???
- 持續性、明顯胸痛:如果胸口像被重物擠壓,時間超過5分鐘甚至更久,即使休息也沒能緩解,需要引起警惕。
- 放射性疼痛:有的人會感覺疼痛延伸到左肩、左臂、脖子,下巴或后背。尤其是疼痛向下延展時,不要硬扛。
- 伴有出汗、惡心、呼吸急促:有位56歲的女性,因為突然胸部憋悶并且大汗淋漓,被家人緊急送醫。后證實為急性心絞痛。這種全身明顯的不適,往往意味著心臟正發出“求救信號”。
- 反復發作還越來越重:原先偶爾發作的疼痛,突然變得頻繁,每次持續時間更長,甚至休息中也會莫名發作,這時候就不能再觀望了。
出現以上任何一項,建議馬上撥打120或就近前往醫院急診室,不要等。
03 為什么心臟會“喊疼”?
簡單來說,心臟像城市里的“中央供電站”,需要源源不斷的血液和氧氣來支持。但有時候,冠狀動脈(為心臟供血的血管)會因為動脈硬化、脂肪沉積或短暫痙攣,導致供血變少。這時,心肌細胞“餓”了一會兒,便用疼痛來提醒我們。
研究發現,40歲以后,隨著年齡增長和生活壓力變大,心絞痛發病率明顯提高。數據顯示,我國每3分鐘就有1人因為心絞痛癥狀到醫院就診。在發病人群中,男性和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家族史的人群更需關注。長期吸煙、高血脂、很少運動,也會增加冠狀動脈“堵車”的風險。
風險因素 | 對心臟的影響 |
---|---|
年齡增大 (40歲以上) | 冠狀動脈彈性減弱,更易狹窄 |
家族史 | 遺傳影響血管健康 |
高血壓、高血脂 | 加速血管損傷或堵塞 |
吸煙、體重超標 | 促使斑塊沉積和血管收縮 |
04 確診需要做哪些檢查?
- 心電圖(ECG): 檢查心臟電活動變化,適合在癥狀發作或體檢時初篩。
- 運動心電圖(負荷試驗): 適合活動后癥狀明顯、懷疑勞力型心絞痛時,醫生會觀察“運動中”心電變化。
- 冠脈CT造影: 無創性好,可以精確看到血管通暢性,用于進一步排查血管狹窄。
- 冠狀動脈造影: 如果前面檢查顯示狹窄,醫生會建議做這種“金標準”檢查。它能夠準確定位病變血管,為下一步治療做準備。
- 出現不明原因持續胸痛,建議先做心電圖。
- 醫生會根據情況層層篩查,不必一次全做。
- 冠脈CT和血管造影,如無典型癥狀一般無需常規篩查。
05 治療方法怎么選???
方法類別 | 適用情況 | 主要優點 |
---|---|---|
藥物治療 (如硝酸甘油、β阻滯劑) | 輕中度、穩定型 無危重癥狀 | 緩解癥狀方便 大部分患者首選 |
支架介入(PCI) | 藥物無效、重要血管明顯狹窄 | 疏通堵塞血管,恢復供血快 |
冠脈搭橋手術(CABG) | 多支血管重度狹窄、不能放支架 | 改善大面積供血,減少復發風險 |
總體來說,醫生會根據病情嚴重度、血管堵塞的位置及患者自身健康狀況綜合選擇治療方法。比如有位62歲的男性,活動時胸悶加劇,后評估顯示主要冠狀動脈幾乎堵住,最終選擇做了支架手術,恢復良好。這個例子說明,早期發現和規范治療非常關鍵。
06 發作時如何自救???
- 立刻停止活動,安靜休息:不要勉強堅持運動或工作,一時躺下或坐下更安全。
-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有備藥): 這種藥片能幫助一部分患者緩解心肌缺血,但一定要在清楚劑量和用法的前提下使用。
- 若5分鐘未緩解,繼續不適: 及時撥打120,說明“疑似心絞痛”,以便救援更快速。
- 不要自行開車或走到醫院:任何加重活動都可能帶來危險,最好請他人幫忙或等待急救。
?? 健康小貼士:預防和生活管理
- 新鮮蔬果:多種維生素和膳食纖維,有利于保持血管彈性,每天建議5種蔬果換著吃。
- 深色魚類(如三文魚、秋刀魚):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于減少脂肪沉積,每周可以安排2-3次。
- 有氧活動:比如快步走、游泳等,每周堅持3-5次,每次半小時,不需激烈運動。
- 定期體檢:對于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做一次心電圖和血脂檢查,有家族史者可適當提早監測。
- 保持情緒穩定:壓力大時試試深呼吸、冥想等簡單的方法,別讓情緒成為心臟“攔路虎”。
說到底,心絞痛其實沒那么遙遠,有跡可循。只要能識別身體發出的信號,并愿意在日常生活里做些小改變,就能為心臟留出更多健康空間。偶爾關注一下自己的胸口反應,保持專業檢查和合理飲食,心臟真能“喊疼”時,也不用慌亂。與其恐慌,不如用平常心和實際行動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