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別忽視!3個信號一出現,科學應對還來得及
01 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嗎?
有些朋友在單位體檢時發現空腹血糖有點高,會擔心:“是不是得了糖尿???”其實,單純的血糖升高,還不等于確診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本質,是身體的“胰島素警察”變得效率低下(胰島素抵抗),同時分泌量也可能跟不上。這和1型糖尿病胰島素幾乎完全缺失不同,2型通常是一開始體內還有胰島素,只是它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簡單來說,2型糖尿病就像門衛明明在,進出卻越來越混亂。血糖不聽使喚、滯留在血液里,人也慢慢感覺不對勁。不過光憑血糖偶爾升高還不夠,需要結合多項檢測和癥狀一起看。
02 這些癥狀出現2個就要查血糖
2型糖尿病并不是“一夜之間”出現的。它來的時候,偶爾偷走我們的活力。一開始信號很輕微,不細心很容易錯過。但當下列典型癥狀出現2個及以上,就真的要警覺,及時去做血糖檢測了。
癥狀 | 表現舉例 |
---|---|
多飲多尿 | 喝水明顯多,總覺得口渴;夜里要起床小便幾次,白天如廁次數增多 |
難愈的傷口 | 輕微劃傷或小破皮,總是好得慢,容易反復感染 |
視物模糊 | 原來看手機沒事,現在很快模糊、眼干眼澀 |
持續疲勞 | 辦公室的李先生,43歲,近期總覺得沒精神,下班路上容易走神 |
皮膚瘙癢 | 腿肚子、背部偶爾莫名發癢,抓了下去又沒有皮疹 |
03 為什么偏偏是你得病?
很多朋友關心,2型糖尿病憑什么找上自己。這里沒有偏見,有些“內因”確實讓我們離它更近一些。
- 肥胖/超重: 尤其腹部肥胖,脂肪堆積影響胰島素發揮作用。專家指出,體重指數(BMI)≥24的人,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遠高于正常體重者。
- 遺傳因素: 如果一級親屬中有人患糖尿病,本人患病風險會上升。數據顯示,有直系親屬病史的人發病率比普通人高2-4倍。
- 缺乏運動: 久坐少動讓身體能量消耗減少,胰島素作用機會變少。舉個例子,每天小區溜達一小時和整天坐著的風險差異就很大。
- 年齡因素: 年齡增長,身體代謝變慢,50歲以后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明顯升高。
- 高血壓及高脂血癥: 這兩者和2型糖尿病常常結伴出現,互相疊加風險。
04 確診要做哪些檢查?
說起來,糖尿病的診斷不是光看一個“血糖值”就定奪。2023年最新指南建議,綜合下面幾個檢測結果,才能下定論:
- 空腹血糖(FPG):
≥7.0 mmol/L(需空腹8小時后抽血) -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6.5%,反映近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 2h):
餐后2小時血糖≥11.1 mmol/L - 典型癥狀+血糖明顯升高:有上述癥狀的患者,隨機血糖≥11.1 mmol/L,高度提示糖尿病
需要注意,有些人空腹血糖剛剛接近診斷線,但餐后或OGTT已超標。這類人如果光查空腹血糖可能被漏診,所以合并糖化血紅蛋白和耐量試驗,更精準。
05 降糖治療的3把“鑰匙”
糖尿病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標簽”,治療也有規律可循。醫生通常會根據血糖水平、并發癥和個人體質,采用“階梯式”辦法,從輕到重逐步強化治療。
- 一把鑰匙:二甲雙胍 ??
常被作為2型糖尿病的首選藥物,能改善胰島素利用、降低肝臟產糖,是控制高血糖的“基礎選手”。 - 二把鑰匙:聯合用藥 ???
如果單用二甲雙胍達不到目標,醫生會聯合其他口服藥,如磺脲類、DPP-4抑制劑等,個體化調整。 - 三把鑰匙:胰島素或新型藥物 ??
血糖居高不下或并發癥明顯時,可能要用胰島素。有條件的可考慮GLP-1受體激動劑,這類藥不僅降糖,還有助于控制體重。
治療方案不是“一調到底”,需要每3-6個月隨訪,根據效果隨時調整。比如67歲的呂阿姨,單用二甲雙胍3個月后復查,結合HbA1c,醫生幫她加上另1種藥,后來血糖控制得更穩了。
06 每天做好這4件事比吃藥更重要
管住血糖,不光靠吃藥。日常生活的管理才是“最基礎的地基”。下面這些具體方法,比單純依賴藥物還要關鍵。
方法 | 操作建議 |
---|---|
血糖自我檢測 | 初期或方案調整時建議每天監測,血糖平穩后每周至少2-3次;記錄結果帶給醫生 |
均衡飲食 | 餐餐有粗糧、蔬菜,搭配優質蛋白,主食不過量。可以嘗試燕麥、豆制品,再配水果(如蘋果),不過量更重要。 |
合理運動 | 每周150分鐘有氧運動(如快走、打太極),記得慢慢增加量,避免突發停掉。家里有70歲的王大爺,堅持跳廣場舞半年,血糖和精神狀態都改善了。 |
足部護理 | 每天用溫水泡腳,細看腳趾縫,發現小傷要及時處理,防止感染。穿合適軟底鞋,別穿磨腳的新鞋外出。 |
簡單說兩句
2型糖尿病不會一下子把人“打倒”,更多時候是悄悄滲透進生活。早期發現、科學檢測、積極管理,會讓它的影響大大減弱。真正重要的不是“怕什么”,而是知道身體發出的信號,學會隨時調整日常習慣。如有疑問,及時咨詢醫生。不焦慮,科學應對,每個人都能把健康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